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的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微震监测系统及系统整体设计 | 第19-29页 |
2.1 微震监测系统 | 第19页 |
2.2 地震波的类型 | 第19-21页 |
2.3 震源定位 | 第21-23页 |
2.3.1 定位的基本原理 | 第21页 |
2.3.2 定位方法的实现 | 第21-23页 |
2.4 时钟同步的方法 | 第23-25页 |
2.4.1 IEEE1588时钟同步 | 第23-24页 |
2.4.2 IEEE1588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5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5-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微震信号的处理 | 第29-37页 |
3.1 短时傅里叶变换 | 第29页 |
3.2 小波变换 | 第29-36页 |
3.2.1 小波降噪的方法 | 第30-31页 |
3.2.2 几种常用的小波基函数 | 第31-32页 |
3.2.3 小波基函数选取的原则 | 第32-33页 |
3.2.4 岩层破裂微震信号的小波基的选择 | 第33页 |
3.2.5 岩层破裂微震信号的不同小波基的比较 | 第33-35页 |
3.2.6 微震信号的小波降噪 | 第35-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硬件设计 | 第37-51页 |
4.1 硬件整体设计 | 第37页 |
4.2 地震检波器 | 第37-38页 |
4.3 基于FPGA数据采集模块 | 第38-43页 |
4.3.1 ADS1282芯片 | 第38-39页 |
4.3.2 数模转换模块 | 第39-40页 |
4.3.3 采集模块 | 第40-41页 |
4.3.4 FPGA与AD芯片接口 | 第41-42页 |
4.3.5 FPGA与ARM接口 | 第42-43页 |
4.4 基于STM32F103的数据接收模块 | 第43-48页 |
4.4.1 STM32F103芯片 | 第43-44页 |
4.4.2 数据接收模块 | 第44页 |
4.4.3 以太网通信 | 第44-47页 |
4.4.4 ENC28J60与STM32F103接口 | 第47-48页 |
4.5 基于STM32F437的时钟同步模块 | 第48-49页 |
4.5.1 STM32F437芯片 | 第48页 |
4.5.2 时钟同步模块 | 第48-49页 |
4.5.3 GPS模块 | 第4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软件设计 | 第51-63页 |
5.1 软件工作流程 | 第51页 |
5.2 数据采集端程序设计 | 第51-57页 |
5.2.1 FPGA内部功能总体设计 | 第51-52页 |
5.2.2 配置AD芯片的SPI总线设计 | 第52-53页 |
5.2.3 串转并模块 | 第53-55页 |
5.2.4 FIFO缓存 | 第55-56页 |
5.2.5 组内FIFO数据选择器 | 第56页 |
5.2.6 ARM数据总线选择器 | 第56-57页 |
5.3 主控程序设计 | 第57-60页 |
5.3.1 AD操作任务 | 第57-59页 |
5.3.2 数据接收任务 | 第59页 |
5.3.3 以太网通信程序 | 第59-60页 |
5.4 同步授时程序 | 第60-6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系统的应用 | 第63-69页 |
6.1 微震系统的硬件 | 第63-64页 |
6.1.1 传感器 | 第63-64页 |
6.1.2 数据采集仪 | 第64页 |
6.2 微震系统的软件 | 第64-67页 |
6.2.1 时钟同步的测试 | 第64-65页 |
6.2.2 监测软件 | 第65-6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