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动物骑乘意象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动物骑乘意象的材料选择和概念界定 | 第14-30页 |
第一节 材料范围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材料甄别 | 第15-25页 |
第三节 材料的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 | 第25-30页 |
一、定量统计 | 第25-28页 |
二、定性分析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唐诗动物骑乘意象属类研究 | 第30-42页 |
第一节 从“裸毛羽鳞介”到“鸟兽虫鱼” | 第30-32页 |
第二节 鸟类骑乘意象 | 第32-34页 |
一、骑鹤 | 第32页 |
二、骑鸾(凤凰) | 第32-33页 |
三、骑鸿鹄 | 第33页 |
四、骑鹏 | 第33页 |
五、驾鹅 | 第33-34页 |
六、骑乌(乌鸦) | 第34页 |
第三节 兽类骑乘意象 | 第34-40页 |
一、骑马 | 第34-35页 |
二、骑驴 | 第35-36页 |
三、乘象 | 第36页 |
四、骑骡 | 第36-37页 |
五、骑狐 | 第37页 |
六、骑猪 | 第37页 |
七、骑麟 | 第37页 |
八、骑牛 | 第37-38页 |
九、骑虎 | 第38页 |
十、骑羊 | 第38-39页 |
十一、骑鹿 | 第39页 |
十二、骑龙 | 第39页 |
十三、骑犀 | 第39页 |
十四、跨犬 | 第39-40页 |
第四节 虫类骑乘意象 | 第40页 |
一、骑蟾蜍 | 第40页 |
二、掣蛇 | 第40页 |
第五节 鱼类骑乘意象 | 第40-42页 |
一、骑鳖 | 第40页 |
二、乘鼋 | 第40-41页 |
三、坐鳌 | 第41页 |
四、骑鲤 | 第41页 |
五、骑鲸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郡将虽乘马,群官总是驴——政治文化因素 | 第42-49页 |
第一节“出将入相”的政治理想 | 第42-44页 |
第二节“北去南来”的交通需要 | 第44-47页 |
第三节“丰肥为美”的时代风尚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宗教信仰因素 | 第49-58页 |
第一节 儒教与动物骑乘意象 | 第49-51页 |
第二节 佛教与动物骑乘意象 | 第51-53页 |
第三节 道教与动物骑乘意象 | 第53-58页 |
第六章 鹤驾寻沧海,犀轩过赤城——个人气质因素 | 第58-66页 |
第一节 白居易的驾鹤想象:从兼济到独善的转捩 | 第58-60页 |
第二节 贾岛的骑驴经历:从当时的描写到后世的刻画 | 第60-62页 |
第三节 李杜动物骑乘意象的比较 | 第62-66页 |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