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危机:网络社交平台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融合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问题提出和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一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二 社交平台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融合研究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9页 |
一 社交媒体 | 第14-15页 |
二 公共性和私人性 | 第15-17页 |
三 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网络社交平台的属性 | 第19-26页 |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的公共性分析 | 第19-21页 |
第二节 网络社交平台的私人性分析 | 第21-24页 |
第三节 网络社交平台公共空间私人空间的融合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网络社交平台公私空间融合的现状 | 第26-45页 |
第一节 网络社交平台公私空间融合的表现 | 第26-31页 |
一 公共空间私人化趋势 | 第26-29页 |
二 私人空间公共化趋势 | 第29-31页 |
第二节 价值:网络社交平台公私空间融合的现实意义 | 第31-36页 |
一 带来公共理性 | 第31-33页 |
二 促进价值认同 | 第33-35页 |
三 推动个人崛起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危机:网络社交平台公私空间融合带来的问题 | 第36-45页 |
一 损害社会良性互动 | 第36-37页 |
二 放大个人不良行为 | 第37-39页 |
三 道德伦理问题频发 | 第39-41页 |
四 媒介社会功能失调 | 第41-45页 |
第三章 融合背景下危机产生的原因 | 第45-56页 |
第一节 技术:传播技术的客观作用 | 第45-48页 |
一 网络的普及带来传播的不可控化 | 第45-47页 |
二 大数据技术使得私人空间透明化 | 第47-48页 |
三 繁杂的媒介资源削弱媒介公共性 | 第48页 |
第二节 媒体:媒介文化私人化 | 第48-51页 |
一 商业利益追求下媒介娱乐化 | 第49-50页 |
二 注意力经济下媒介私人化 | 第50页 |
三 政治风险下弱化公共议题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公众:媒介素养的缺失 | 第51-56页 |
一 无意识下主动开放个人空间 | 第51-52页 |
二 窥视心理下对私人性的猎奇 | 第52-53页 |
三 群体传播中理性的缺失 | 第53-56页 |
第四章 融合背景下化解危机的策略 | 第56-64页 |
第一节 加强政府部门的法律监管 | 第56-57页 |
一 增强对社交平台的法律监管 | 第56-57页 |
二 完善对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 | 第57页 |
第二节 重塑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 第57-60页 |
一 专业媒体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 第57-58页 |
二 平台管理者要维护公共利益 | 第58-60页 |
第三节 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 | 第60-64页 |
一 批判性认识社交媒体的素养 | 第60-61页 |
二 遵守网络社交规则的素养 | 第61-62页 |
三 自我把关的传播素养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