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收敛性及溢出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1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15页
        1.2.1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2.2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 研究结构框架第15-16页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第16-19页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19-35页
    2.1 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碳排放第19页
        2.1.2 碳排放强度第19-20页
    2.2 相关基础理论第20-24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21页
        2.2.2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理论第21-22页
        2.2.3 低碳经济学理论第22页
        2.2.4 环境经济学理论第22-24页
    2.3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第24-29页
        2.3.1 空间计量经济学与空间效应第24-25页
        2.3.2 空间计量模型基本形式第25-26页
        2.3.3 空间矩阵的分类与构建原理第26-28页
        2.3.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与检验方法第28-29页
    2.4 相关文献综述第29-33页
        2.4.1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综述第29-31页
        2.4.2 基于空间视角的碳排放研究综述第31-32页
        2.4.3 碳排放强度差异及收敛性文献综述第32-33页
    2.5 本章小结第33-35页
3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协整分析第35-49页
    3.1 碳排放强度估算第35-36页
    3.2 中国碳排放强度及相关变量统计分析第36-42页
        3.2.1 碳排放强度统计分析第36-38页
        3.2.2 能源消费统计分析第38-40页
        3.2.3 经济增长统计分析第40-41页
        3.2.4 城市化进程统计分析第41-42页
    3.3 数据与模型第42-44页
        3.3.1 模型及变量第42页
        3.3.2 方法说明第42-44页
    3.4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协整分析结果第44-47页
        3.4.1 实证检验第44-46页
        3.4.2 结果分析第46-47页
    3.5 本章小结第47-49页
4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第49-65页
    4.1 中国碳排放强度区域分布比较分析第49-53页
        4.1.1 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比较分析第49-51页
        4.1.2 省域碳排放强度比较分析第51-53页
    4.2 空间分布统计方法第53-55页
        4.2.1 全局Moran's I指数第54页
        4.2.2 局域Moran's I指数第54-55页
        4.2.3 莫兰散点图第55页
    4.3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特征第55-64页
        4.3.1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全局空间特征:集聚效应第55-61页
        4.3.2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局部空间特征:辐射效应第61-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5 基于空间效应的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收敛分析第65-79页
    5.1 研究基础第65-66页
    5.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第66-69页
        5.2.1 碳排放强度空间收敛模型构建第66-68页
        5.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描述第68-69页
    5.3 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收敛性结果分析第69-78页
        5.3.1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绝对 ? 收敛分析第69-71页
        5.3.2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条件 ? 收敛分析第71-74页
        5.3.3 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空间俱乐部收敛分析第74-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6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性第79-99页
    6.1 研究假设第79-80页
    6.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第80-84页
        6.2.1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第80-81页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第81-83页
        6.2.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第83-84页
    6.3 总样本估计结果分析第84-90页
        6.3.1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与检验第84-89页
        6.3.2 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第89-90页
    6.4 分阶段样本结果分析第90-96页
        6.4.1 分阶段空间计量模型估计及检验第90-93页
        6.4.2 分阶段空间计量模型结果分析第93-96页
    6.5 本章小结第96-99页
7 结论及展望第99-105页
    7.1 主要结论第99-102页
    7.2 政策建议第102-104页
    7.3 研究展望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5页
附录第115-117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5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15-116页
    C. 附表:1997-2013年局部指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省市及其类型情况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含氮、氧有机配体构筑的多孔晶态材料的合成、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乙型脑炎病毒非结构蛋白NS5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