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0.1 选题的依据 | 第10-11页 |
0.2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 《聊斋》的接受与认同 | 第15-24页 |
1.1 “学习蒲松龄”:写作观念的的本土化回归 | 第15-17页 |
1.1.1 80 年代对西方现代派的接受 | 第15-16页 |
1.1.2 90 年代之后的本土化回归 | 第16-17页 |
1.2 文学与文化上的共通性 | 第17-24页 |
1.2.1 “讲故事的人”的自我认同 | 第18-19页 |
1.2.2 “自我言志”的精神共鸣 | 第19-20页 |
1.2.3 民间文化传统的承接 | 第20-22页 |
1.2.4 地域文化的相似 | 第22-24页 |
2 志异与传奇主题的延伸 | 第24-31页 |
2.1 生死的轮回:从《席方平》到《生死疲劳》 | 第24-26页 |
2.2 乡土传奇:从“淄川志异”到“高密传奇” | 第26-28页 |
2.3 讽喻现实及今天化 | 第28-31页 |
3 聊斋式的转化:民间的流变与艺术格局的升华 | 第31-44页 |
3.1 梦幻的故事场景 | 第31-35页 |
3.1.1 扑朔迷离的叙述---从《聊斋》到《十三步》 | 第31-33页 |
3.1.2 亦真亦幻的情节---从《聊斋》到《酒国》 | 第33-35页 |
3.2 容纳力度与表现维度 | 第35-40页 |
3.2.1 故事的结构发展与变迁 | 第35-37页 |
3.2.2 民间的话语与语言的诗意 | 第37-40页 |
3.3 狂欢化写作的阅读体验—从直露到狂欢 | 第40-44页 |
3.3.1 肉体的戏谑与感官的冲击 | 第40-42页 |
3.3.2 词语的冲动与语言的抒情 | 第42-44页 |
4 生命的思考:从“人兽交织”到“种”的退化 | 第44-53页 |
4.1 人的“物化”与动物叙事 | 第44-49页 |
4.1.1 “人兽交幻”的多彩镜像 | 第44-46页 |
4.1.2 动物视角的置换与反讽 | 第46-49页 |
4.2 恋物癖及病态书写 | 第49-51页 |
4.3 人与人性的思考 | 第51-53页 |
5 莫言“幻觉现实主义”的书写价值与意义 | 第53-59页 |
5.1 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书写价值 | 第53-56页 |
5.1.1 传统文学的当代转化 | 第53-55页 |
5.1.2 世界性的中国接受 | 第55-56页 |
5.2 “幻觉现实主义”的当下发展及局限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