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问题的起源 | 第12-17页 |
(一) 瓮安事件经过 | 第12-13页 |
(二) 瓮安事件系列案件的刑法适用概况 | 第13-14页 |
(三) 刑法适用中的争议 | 第14-17页 |
1. 应该适用何种刑事政策 | 第14-15页 |
2. 参与主体如何区别对待适用刑法(罚) | 第15页 |
3. 聚众犯罪与共同犯罪的适用问题 | 第15-16页 |
4. 刑罚裁量问题 | 第16-17页 |
二、群体性犯罪事件刑法适用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第17-19页 |
(二) 刑罚的预防目的 | 第19-20页 |
(三) 刑法不得已原则 | 第20-21页 |
三、群体性犯罪事件中罪性分析 | 第21-35页 |
(一) 群体性犯罪事件参与主体的类型化分析 | 第21-25页 |
1. 群体性犯罪事件参与主体的特征 | 第22页 |
2. 群体性犯罪事件参与主体的分类 | 第22-25页 |
(二) 群体性犯罪事件主体之罪过分析 | 第25-27页 |
1. 群体性犯罪事件共同犯罪故意的形成 | 第25-26页 |
2. 群体性犯罪事件参与主体之违法性认识与社会危害性认识 | 第26页 |
3. 参与者的罪过内容不同 | 第26-27页 |
(三) 群体性犯罪事件中参与者的行为分析 | 第27-30页 |
1. 实行行为 | 第28页 |
2. 组织行为 | 第28-29页 |
3. 教唆行为 | 第29-30页 |
4. 帮助行为 | 第30页 |
(四) 对群体性犯罪事件中共同犯罪的思考 | 第30-35页 |
1. 共同犯罪的构成 | 第30-32页 |
2. 共同犯罪罪名的分析 | 第32-34页 |
3. 实行过限问题研究 | 第34-35页 |
四、群体性犯罪事件的刑罚裁量 | 第35-43页 |
(一) 刑罚裁量的基本原则与政策 | 第35-38页 |
1. 轻轻重重原则 | 第35-36页 |
2. 刑罚适时性原则 | 第36页 |
3. 区别对待的处罚原则 | 第36-37页 |
4. 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 第37-38页 |
(二) 刑罚裁量的效果 | 第38-41页 |
1. 法律效果 | 第38页 |
2. 社会效果 | 第38-39页 |
3.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 第39-41页 |
(三) 群体性犯罪事件的量刑规则 | 第41-43页 |
1. 量刑制度 | 第41-42页 |
2. 量刑情节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