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的冲突与调适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以案例为切入点 | 第12-16页 |
(一) 案情介绍 | 第12-13页 |
(二) 案件焦点——实践中的困惑 | 第13-14页 |
(三) 分歧意见——争议之理论分析 | 第14-16页 |
1. 国家法至上说 | 第14页 |
2. 习惯法优先说 | 第14页 |
3. 形式的国家法至上说 | 第14-15页 |
4. 习惯法保持说 | 第15-16页 |
二、习惯法与壮族习惯法 | 第16-22页 |
(一) 习惯法之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 国家认可说 | 第16页 |
2. 行为规范说 | 第16-17页 |
3. 准法规范说 | 第17-18页 |
(二) 壮族习惯法及其内容和特征 | 第18-22页 |
1. 壮族习惯法的内容 | 第18-21页 |
2. 壮族习惯法的主要特点 | 第21-22页 |
三、壮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的冲突 | 第22-25页 |
(一) 定性之冲突 | 第23页 |
(二) 制裁方式之冲突 | 第23-24页 |
(三) 制裁严厉程度之冲突 | 第24-25页 |
四、壮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调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25-29页 |
(一) 调适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1. 壮族习惯法与国家刑法的各自价值与相互尊重 | 第25-26页 |
2. 法治多元化的需要 | 第26页 |
(二) 调适的可能性 | 第26-29页 |
1. 法律依据 | 第26-27页 |
2. 客观条件 | 第27页 |
3. 刑法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五、壮族习惯法与我国刑法的具体调适机制 | 第29-32页 |
(一) 立法上的调适机制 | 第29-30页 |
(二) 司法上的调适机制 | 第30-32页 |
1. 出罪 | 第30-31页 |
2. 轻缓刑罚 | 第31页 |
3. 刑事和解 | 第31-32页 |
六、本文典型案例的处断 | 第32-35页 |
致谢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