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1-14页 |
图目录 | 第14-16页 |
表目录 | 第16-1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41页 |
1.1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结构 | 第20-21页 |
1.2 铁铁氢化酶的催化机理 | 第21-24页 |
1.3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结构模拟 | 第24-28页 |
1.3.1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主体结构模拟 | 第24页 |
1.3.2 铁铁氢化酶模型配合物的氧化态模拟 | 第24-28页 |
1.4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功能模拟 | 第28-39页 |
1.4.1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催化产氢功能模拟 | 第28-32页 |
1.4.2 铁铁氢化酶活性中心的氢气活化功能模拟 | 第32-36页 |
1.4.3 基于铁铁氢化酶模型配合物的氢分子活化及催化产氢研究 | 第36-39页 |
1.5 选题背景及设计思想 | 第39-41页 |
2 悬臂膦桥连铁硫配合物分步氧化还原性质研究 | 第41-63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9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42-43页 |
2.2.2 配体和配合物[(μ-adtP)Fe_2(CO)_5](adtP=(μ-SCH_2)_2NCH_2C_6H_4-o-PPh_2)(2) 的合成 | 第43-44页 |
2.2.3 配合物[(μ-adtP){Fe(CO)_2(PMe_3)}_2](adtP=(μ-SCH_2)_2NCH_2C_6H_4-o-PPh_2)(1)和[(μ-adtP){Fe(CO)_2}{Fe(CO)_2(PMe_3)}](3)的合成 | 第44-45页 |
2.2.4 配合物[(μ-adtP){Fe(CO)(PMe_3)}{Fe(CO)_3(PMe_3)}](4)的合成 | 第45-46页 |
2.2.5 配合物[(μ-adtP){Fe(CO)(PMe_3)}{Fe(CO)_2(PMe_3)}](5)的合成 | 第46-47页 |
2.2.6 配合物[(μ-SCH_2N(CH_2Ph)CH_2S){Fe(CO)_2(PMe_3)}_2](6)的合成 | 第47页 |
2.2.7 晶体结构测试 | 第47-48页 |
2.2.8 电化学测试 | 第48-4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9-62页 |
2.3.1 配合物1-5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页 |
2.3.2 配合物2-5的晶体结构 | 第49-52页 |
2.3.3 配合物1和6的电化学性质 | 第52-54页 |
2.3.4 配合物1和7的氧化反应 | 第54-57页 |
2.3.5 配合物6的氧化反应 | 第57-58页 |
2.3.6 配合物7与CO的反应 | 第58-60页 |
2.3.7 配合物4的还原反应 | 第60-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3 铁铁氢化酶模型配合物中分子内铁促进碱基协助的碳氢键异裂反应研究 | 第63-86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9页 |
3.2.1 仪器和药品 | 第64-65页 |
3.2.2 配合物[(μ-dmpdt){Fe(CO)_3}{Fe(CO)(P~(Ph)_2N~(Bn)_2)}](9)的合成 | 第65-66页 |
3.2.3 配合物[(μ-dmpdt){Fe(CO)_3}{Fe(CO)(P~(Ph)_2C_5)}](10)的合成 | 第66-67页 |
3.2.4 配合物[(μ-dmpdt){Fe(CO)_3}{Fe(CO)(P~(Ph)_2N~(Bn)2)}]BAr~F_4([9']~+)的合成 | 第67-68页 |
3.2.5 配合物[(μ-dmpdt){Fe(CO)_3}{Fe(CO)(P~(Ph)_2N~(Bn)2))(NHN](BF4)_2([9']~(2+))的合成 | 第68页 |
3.2.6 晶体结构测试 | 第68-69页 |
3.2.7 电化学测试 | 第6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4页 |
3.3.1 配合物9和10的合成与表征 | 第69-70页 |
3.3.2 配合物9和10的晶体结构 | 第70-72页 |
3.3.3 配合物9和10的氧化还原性质 | 第72-77页 |
3.3.4 配合物9氧化反应中间体和产物的顺磁共振和穆斯堡尔谱表征 | 第77-81页 |
3.3.5 配合物9中C-H键活化反应机理的理论计算 | 第81-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4 桥头空间位阻效应对分子内铁促进的碳氢键活化反应的影响 | 第86-106页 |
4.1 引言 | 第86-8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7-91页 |
4.2.1 仪器和药品 | 第87-88页 |
4.2.2 配合物[(μ-pdt){Fe(CO)_3}{Fe(CO)(P~(Ph)_2NBn_2)}](11)的合成 | 第88页 |
4.2.3 配合物[(μ-depdt){Fe(Co)_3}{Fe(CO)(P~(Ph)_2N~(Bn)_2)}] (12)和[(μ-depdt){Fe_2(CO)_5}(P~(Ph)_2N~(Bn)_2)(μ-depdt){Fe_2(CO)_5}](13)的合成 | 第88-89页 |
4.2.4 配合物[(μ-pdt){Fe(CO)_3}{Fe(CO)(P~(Ph)_2N~(Bn)_2)}]BAr~F_4([11']~+)的合成 | 第89页 |
4.2.5 配合物[(μ-depdt){Fe(CO)_3}{Fe(CO)(P~(Ph)_2NBn_2)}]BAr~F_4([12']~+)的合成 | 第89-90页 |
4.2.6 晶体结构测试 | 第90-91页 |
4.2.7 电化学测试 | 第9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5页 |
4.3.1 配合物11、12、13的合成与表征 | 第91-92页 |
4.3.2 配合物11和13的晶体结构 | 第92-94页 |
4.3.3 配合物11和12的电化学性质 | 第94-95页 |
4.3.4 配合物11和12的氧化反应 | 第95-97页 |
4.3.5 氧化反应产物[11']~+和[12']~+的分离与晶体结构 | 第97-100页 |
4.3.6 氧化反应产物[11']~+和[12']~+的电化学 | 第100-102页 |
4.3.7 配合物[11']~+和[12']~+的还原反应 | 第102-10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附录 本论文相关配合物的表征谱图和计算数据 | 第117-125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