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方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 第12-19页 |
2.1 自然地理及气象、水文概况 | 第12-14页 |
2.1.1 交通位置 | 第12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12-14页 |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14-19页 |
2.2.1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2.2.2 地层岩性 | 第15-16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16页 |
2.2.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16-17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7-18页 |
2.2.6 岩土体工程类型及特征 | 第18页 |
2.2.7 人类工程活动 | 第18-19页 |
第三章 西山H1-2 滑坡发育特征 | 第19-31页 |
3.1 H1-2 滑坡发育特征 | 第19-27页 |
3.1.1 滑坡平面形态特征 | 第19-21页 |
3.1.2 滑坡变形特征 | 第21-25页 |
3.1.3 滑坡的物质组成及滑带(面)特征 | 第25-27页 |
3.1.4 滑坡体水文地质特征 | 第27页 |
3.2 X1不稳定斜坡 | 第27-29页 |
3.2.1 不稳定斜坡平面形态特征 | 第27-28页 |
3.2.2 不稳定斜坡坡体物质组成及变形特征 | 第28-29页 |
3.3 地质灾害灾情、险情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西山H1-2 滑坡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 第31-34页 |
4.1 滑坡发育的自然因素 | 第31页 |
4.2 滑坡发育的诱发因素 | 第31-32页 |
4.3 滑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32-33页 |
4.4 滑坡形成机理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 第34-49页 |
5.1 滑坡稳定性宏观定性分析 | 第34页 |
5.1.1 滑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34页 |
5.1.2 斜坡稳定性定性分析 | 第34页 |
5.2 灾害体稳定性定量计算 | 第34-47页 |
5.2.1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34-35页 |
5.2.2 滑坡、不稳定斜坡稳定性定量计算 | 第35-46页 |
5.2.3 滑坡、斜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46-47页 |
5.3 滑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 第47-49页 |
5.3.1 滑坡的发展变化趋势 | 第47页 |
5.3.2 危害性分析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既有工程评述、本期防治方案和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 第49-54页 |
6.1 既有防治工程评述 | 第49-50页 |
6.2 防治原则 | 第50页 |
6.3 防治方案建议 | 第50-51页 |
6.4 防治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 第51-53页 |
6.5 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 第53-54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4页 |
防治措施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