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甲壳动物苗种质量评价及与遗传选育的关系(综述) | 第12-17页 | 
| 1.1 苗种质量的概念 | 第12页 | 
| 1.2 甲壳动物苗种评价方法 | 第12-14页 | 
| 1.2.1 养殖性能评价 | 第12-13页 | 
| 1.2.2 免疫抗病性能评价 | 第13页 | 
| 1.2.3 抗逆境评价 | 第13页 | 
| 1.2.4 形态学评价 | 第13-14页 | 
| 1.2.5 生化组成评价 | 第14页 | 
|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展望 | 第14页 | 
| 1.4 遗传选育对苗种质量的影响 | 第14-15页 | 
| 1.5 河蟹扣蟹蟹种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6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河蟹蟹种早期养殖性能、抗病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比较 | 第17-26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 2.1.1 蟹种来源和养殖管理 | 第17-18页 | 
| 2.1.2 攻毒实验 | 第18页 | 
| 2.1.3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测定 | 第18-19页 | 
| 2.1.4 早期养殖性能比较 | 第19-20页 | 
| 2.1.5 数据处理 | 第20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 2.2.1 早期养殖性能比较 | 第20-21页 | 
| 2.2.2 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比较 | 第21页 | 
| 2.2.3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比较 | 第21-23页 | 
| 2.2.3.1 肝胰腺中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 第21-22页 | 
| 2.2.3.2 血清中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 第22-23页 | 
| 2.3 讨论 | 第23-26页 | 
| 2.3.1 早期生长性能差异 | 第23-24页 | 
| 2.3.2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攻毒成活率差异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中华绒螯蟹2龄早熟、晚熟选育群体和非选育群体蟹种免疫性能的比较 | 第26-35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 3.1.1 蟹种来源和养殖管理 | 第27-28页 | 
| 3.1.2 攻毒实验 | 第28页 | 
| 3.1.3 样品采集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测定 | 第28-29页 | 
| 3.1.4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 3.2.1 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比较 | 第29-30页 | 
| 3.2.2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比较 | 第30-32页 | 
| 3.2.2.1 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 第30-31页 | 
| 3.2.2.2 血淋巴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 第31-32页 | 
| 3.3 讨论 | 第32-35页 | 
| 3.3.1 攻毒后各组成活率差异及其原因 | 第32-33页 | 
| 3.3.2 非特异免疫和抗氧化性能差异分析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三种饵料模式对中华绒螯蟹蟹种早期养殖性能、非特异免疫性能及抗病力的影响 | 第35-47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 4.1.1 蟹种来源与饵料模式 | 第36-37页 | 
| 4.1.2 养殖管理 | 第37页 | 
| 4.1.3 攻毒实验 | 第37-38页 | 
| 4.1.4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测定 | 第38页 | 
| 4.1.5 早期养殖性能比较 | 第38-39页 | 
| 4.1.6 数据处理 | 第39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 4.2.1 早期养殖性能比较 | 第39-40页 | 
| 4.2.2 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比较 | 第40-43页 | 
| 4.2.2.1 肝胰腺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 第40-41页 | 
| 4.2.2.2 血淋巴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 | 第41-43页 | 
| 4.2.3 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比较 | 第43-44页 | 
| 4.3 讨论 | 第44-47页 | 
| 4.3.1 不同投喂模式对早期养殖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 4.3.2 不同投喂模式对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和攻毒成活率的影响 | 第44-47页 | 
| 总结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