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0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3 文献述评 | 第16-17页 |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3.3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 2 财务风险评价与风险预警相关理论综述 | 第20-31页 |
| 2.1 财务风险与预警概述 | 第20-26页 |
| 2.1.1 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内涵 | 第20-21页 |
| 2.1.2 风险管理及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 2.1.3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 第23-24页 |
| 2.1.4 财务风险的演变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 2.1.5 风险评价与财务预警 | 第25-26页 |
| 2.2 财务风险预警方法及比较 | 第26-28页 |
| 2.2.1 评价财务风险预警方法 | 第26-28页 |
| 2.2.2 财务风险预警方法比较 | 第28页 |
| 2.3 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 2.3.1 资本结构理论 | 第28-29页 |
| 2.3.2 内部控制理论 | 第29页 |
| 2.3.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9-30页 |
| 2.3.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30-31页 |
| 3 房地产行业特征与财务风险分析 | 第31-40页 |
| 3.1 房地产行业现状 | 第31-33页 |
| 3.2 我国房地产行业特征 | 第33-34页 |
| 3.3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构成及成因分析 | 第34-40页 |
| 4 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第40-50页 |
| 4.1 样本选取 | 第40-41页 |
| 4.2 风险评价与预警的财务指标初步选取 | 第41-43页 |
| 4.3 评价指标的检验与筛选 | 第43-45页 |
| 4.3.1 Kolmogorov-Smirnov检验 | 第43-44页 |
| 4.3.2 Mann-Whitney U检验 | 第44-45页 |
| 4.4 指标主成分分析 | 第45-49页 |
| 4.4.1 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 | 第45页 |
| 4.4.2 公因子方差 | 第45-46页 |
| 4.4.3 求特征值和贡献率 | 第46-48页 |
| 4.4.4 主成分表达式 | 第48-49页 |
| 4.5 基于因子分析的Logistic回归预警模型 | 第49-50页 |
| 5 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预警模型的检验与应用 | 第50-54页 |
| 5.1 模型的检验 | 第50-51页 |
| 5.1.1 拟合度检验 | 第50页 |
| 5.1.2 模型准确度检验 | 第50-51页 |
| 5.2 模型的应用 | 第51-54页 |
| 6 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 第54-58页 |
| 6.1 宏观环境及政策方面 | 第54-55页 |
| 6.1.1 分析宏观市场环境 | 第54页 |
| 6.1.2 关注政策变化 | 第54-55页 |
| 6.2 盈利能力方面 | 第55-56页 |
| 6.2.1 加强存货管理 | 第55页 |
| 6.2.2 建立全面成本内控机制 | 第55-56页 |
| 6.3 经营能力方面 | 第56-57页 |
| 6.3.1 构建多渠道融资模式 | 第56页 |
| 6.3.2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 第56-57页 |
| 6.4 财务风险评价机制方面 | 第57-58页 |
| 6.4.1 建立财务风险评价预警系统 | 第57页 |
| 6.4.2 建立评价工作的监督机构 | 第57-5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 7.2.1 不足 | 第59页 |
| 7.2.2 展望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附录 | 第65-68页 |
| 附录 1 公司预测结果 | 第65-68页 |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