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1.2.1 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广州汽车产业的研究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集群式供应链内涵及其协同 | 第13-17页 |
2.1 集群式供应链内涵 | 第13页 |
2.2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 | 第13-16页 |
2.2.1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定义 | 第13-14页 |
2.2.2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驱动力 | 第14页 |
2.2.3 集群式供应链的协同模式 | 第14-15页 |
2.2.4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影响因素 | 第15-1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17-27页 |
3.1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23页 |
3.1.1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3.1.2 广州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3.1.3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可行性 | 第22-23页 |
3.2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必要性分析 | 第23-26页 |
3.2.1 理论层面 | 第23-25页 |
3.2.2 现实层面 | 第25-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现状与不足—以广州汽车整车制造业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度为例 | 第27-42页 |
4.1 广州汽车整车制造业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共生 | 第27-28页 |
4.1.1 广州汽车整车制造业对区域物流的主导作用 | 第27-28页 |
4.1.2 区域物流对广州汽车整车制造业发展的加速作用 | 第28页 |
4.2 广州汽车整车制造业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度模型构建 | 第28-33页 |
4.2.1 协同模型构建思路 | 第28-29页 |
4.2.2 序参量指标的选择 | 第29-30页 |
4.2.3 序参量指标权重确定 | 第30-31页 |
4.2.4 有序度计算 | 第31-32页 |
4.2.5 协同度计算 | 第32-33页 |
4.3 协同度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 第33-34页 |
4.3.1 ADF检验 | 第33-34页 |
4.3.2 协整检验 | 第34页 |
4.4 与上海汽车整车制造业与区域物流协同度的比较分析 | 第34-36页 |
4.5 与国外汽车产业供应链协同比较分析 | 第36-40页 |
4.5.1 节点企业竞争力与信任机制的比较 | 第36-38页 |
4.5.2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效应比较 | 第38-40页 |
4.5.3 信息化水平比较 | 第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广州汽车产业集群式供应链协同度提高的可行性策略 | 第42-46页 |
5.1 提高核心企业的竞争力 | 第42-43页 |
5.2 提高广州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度 | 第43-44页 |
5.3 建立企业信任机制 | 第44-45页 |
5.4 加强政府对协同的促进作用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