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框架 | 第7-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理论框架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2页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群众路线与公民意识:内涵界定 | 第14-20页 |
2.1 群众路线 | 第14-18页 |
2.1.1 群众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群众、臣民、公民的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2.1.3 群众路线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4 群众路线的政治定位 | 第17-18页 |
2.2 公民意识 | 第18-20页 |
2.2.1 公民意识的概念 | 第18-19页 |
2.2.2 中国公民意识的特殊性 | 第19-20页 |
第3章 国家建构视域下群众路线实践的社会成员身份形塑 | 第20-27页 |
3.1 近现代国家建构视阈下的中国社会成员身份转换的轨迹 | 第20-24页 |
3.1.1 从臣民到群众:革命建国的社会成员身份诉求 | 第20-22页 |
3.1.2 从群众到公民:常规治国的社会成员身份诉求 | 第22-24页 |
3.2 群众路线实践的社会成员政治身份形塑功能分析 | 第24-27页 |
3.2.1 革命动员机制与群众身份形塑 | 第24-26页 |
3.2.2 治理参与机制与公民身份形塑 | 第26-27页 |
第4章 新时期群众路线实践的公民意识培育功能现状分析 | 第27-32页 |
4.1 新时期群众路线的实践概况 | 第27-28页 |
4.2 新时期群众路线实践的公民意识培育功能现状 | 第28-32页 |
4.2.1 新时期群众路线实践的公民意识培育功能成效 | 第28-30页 |
4.2.2 新时期群众路线实践的公民意识培育功能不足 | 第30-32页 |
第5章 新时期群众路线实践的公民意识培育功能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2-36页 |
5.1 外部因素 | 第32-34页 |
5.1.1 社会环境的转变 | 第32页 |
5.1.2 文化传统的阻碍 | 第32-33页 |
5.1.3 网络通信的进步 | 第33页 |
5.1.4 制度建设的缺陷 | 第33-34页 |
5.1.5 组织建设的不足 | 第34页 |
5.2 群众路线实践本身的问题 | 第34-36页 |
5.2.1 领导干部自身的素养不足 | 第34-35页 |
5.2.2 群众路线实践的自身机制缺陷 | 第35-36页 |
第6章 新时期群众路线实践的公民意识培育功能提升对策 | 第36-42页 |
6.1 宏观方面 | 第36-39页 |
6.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其经济基础 | 第36-37页 |
6.1.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其制度依托 | 第37-38页 |
6.1.3 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环境是其养成氛围 | 第38-39页 |
6.2 微观方面 | 第39-42页 |
6.2.1 强化思想教育 | 第39页 |
6.2.2 常抓作风建设 | 第39-40页 |
6.2.3 重建基层组织 | 第40页 |
6.2.4 紧跟技术潮流 | 第40页 |
6.2.5 完善自身机制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