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水稻OsLIR1维持叶绿体功能的机制及OsEXPB2参与水稻根系发育的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9页
1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4-27页
        1.1.1 光信号传导途径第14-19页
        1.1.2 类囊体膜系统第19-22页
        1.1.3 叶绿素代谢途径第22-24页
        1.1.4 膨胀素的研究进展第24-27页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第27-30页
        1.2.1 研究意义及目的第27-28页
        1.2.2 主要研究内容第28-29页
        1.2.3 技术路线第29-30页
2 OsLIR1下调表达的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叶片早衰等多种表型第30-54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30-36页
        2.2.1 材料及生长条件第30-32页
        2.2.2 干扰载体构建第32-34页
        2.2.3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4页
        2.2.4 遗传转化第34页
        2.2.5 基因表达特性分析第34-35页
        2.2.6 胁迫处理第35页
        2.2.7 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测定第35页
        2.2.8 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的提取第35页
        2.2.9 蓝绿温和电泳第35页
        2.2.10 原生质体制备,转化和瞬时检测第35页
        2.2.11 透射电镜(TEM)第35-36页
        2.2.12 统计分析第36页
    2.3 结果第36-52页
        2.3.1 OsLIR1的蛋白互作网络预测第36-37页
        2.3.2 OsLIR1的表达特性第37-41页
        2.3.3 OsLIR1的亚细胞定位第41-42页
        2.3.4 OsLIR1下调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和表型分析第42-45页
        2.3.5 OsLIR1的下调表达影响了植株的叶绿素含量第45-47页
        2.3.6 OsLIR1的下调表达影响叶绿体亚细胞结构的变化第47-48页
        2.3.7 OsLIR1的下调表达影响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第48-51页
        2.3.8 OsLIR1的下调表达影响了内囊体膜复合体的稳定性第51-52页
    2.4 讨论第52-53页
        2.4.1 OsLIR1具有光周期和节律性第52页
        2.4.2 OsLIR1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基因第52-53页
        2.4.3 OsLIR1影响水稻叶绿体的发育和功能第53页
    2.5 小结第53-54页
3 Os LIR1的下调表达在黑暗条件下加速了水稻叶片的早衰和叶绿体的瓦解第54-66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方法第55页
        3.2.1 植物生长条件第55页
        3.2.2 黑暗处理方法第55页
        3.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和光合参数的检测第55页
        3.2.4 透射电镜观察叶绿体结构第55页
        3.2.5 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上的定量分析第55页
        3.2.6 BN-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第55页
    3.3 结果第55-63页
        3.3.1 OsLIR1下调表达在黑暗诱导后加速植株叶片衰老和低的光化学效率第55-56页
        3.3.2 OsLIR1的下调表达在黑暗条件下加速植株叶绿体的降解第56-58页
        3.3.3 黑暗诱导条件下,OsLIR1下调表达的植株中参与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58-61页
        3.3.4 OsLIR1的下调表达在黑暗条件下降低植株光合复合体的稳定性第61-63页
    3.4 讨论第63页
        3.4.1 OsLIR1下调表达加速植株在黑暗诱导下的叶绿素降解和叶片衰老第63页
        3.4.2 OsLIR1在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稳定性和叶绿体降解中的重要角色第63页
    3.5 本章小结第63-66页
4 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和Os LIR1互作蛋白分析第66-82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66-74页
        4.2.1 材料及培养条件第66-67页
        4.2.2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第67-70页
        4.2.3 酵母双杂交筛选第70-71页
        4.2.4 酵母质粒的提取第71-72页
        4.2.5 小量LiAc酵母转化第72-73页
        4.2.6 BiFC载体构建及转化烟草叶片表皮细胞第73-74页
        4.2.7 Pull down体外蛋白互作第74页
    4.3 结果第74-80页
        4.3.1 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第74-75页
        4.3.2 OsLIR1和OsCP29蛋白互作第75-78页
        4.3.3 BiFC和Pull down验证第78-80页
    4.4 讨论第80-82页
5 OsEXPB2影响水稻植物根系的形成和地上部的生长发育第82-94页
    5.1 引言第82页
    5.2 方法第82-84页
        5.2.1 材料和生长条件第82-83页
        5.2.2 OsEXPB2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3页
        5.2.3 载体构建第83页
        5.2.4 定量PCR分析第83页
        5.2.5 胁迫处理第83-84页
        5.2.6 亚细胞定位第84页
        5.2.7 电镜和组织切片分析第84页
        5.2.8 统计分析第84页
    5.3 结果第84-91页
        5.3.1 OsEXPB2的鉴定和启动子分析第84-87页
        5.3.2 OsEXPB2的亚细胞定位第87页
        5.3.3 OsEXPB2的表达模式分析第87-89页
        5.3.4 OsEXPB2对植物根系建成的影响第89-91页
    5.4 讨论第91-92页
    5.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6 结论和展望第94-98页
    6.1 结论第94-96页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96页
    6.3 论文不足之处及后续工作展望第96-98页
致谢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8页
附录第118-134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8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支撑第118-119页
    缩写词第119-121页
    培养基及缓冲液配方第121-130页
    载体图谱第130-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Umbelopsis dimorpha SWUKD3.1410对狭叶南五味子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下一篇:金鸡纳碱衍生的叔胺—膦酰胺双功能催化剂的合成改进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