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8页 |
1.1.1 问题的缘起 | 第13-16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及范围限定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聚落景观基础理论研究 | 第27-41页 |
2.1 成都平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 第27-30页 |
2.2 景观形态学理论 | 第30-32页 |
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2-35页 |
2.4 现象学理论 | 第35-38页 |
2.5 景观基因理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基于人文视野的成都平原聚落景观分析 | 第41-96页 |
3.1 景观形态学角度景观分析 | 第41-65页 |
3.1.1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的演变 | 第42-49页 |
3.1.2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演变的动力 | 第49-52页 |
3.1.3 聚落景观的横向对比 | 第52-65页 |
3.2 现象学角度景观分析 | 第65-96页 |
3.2.1 从“弥异所”到成都平原的聚落景观 | 第66-69页 |
3.2.2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的空间属性 | 第69-85页 |
3.2.3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的原型——“弥异所”的本质 | 第85-96页 |
第四章 基于技术视野的成都平原聚落景观分析 | 第96-160页 |
4.1 景观生态学角度景观分析 | 第96-140页 |
4.1.1 景观生态学尺度、等级和指数的确定 | 第97-112页 |
4.1.2 景观生态学指数计算与分析 | 第112-128页 |
4.1.2.1 普兴村景观指数分析 | 第113-128页 |
4.1.3 从渗透阈值初探成都平原最优林盘密度(SLOSS问题) | 第128-140页 |
4.1.3.1 成都平原的鸟类种群与Metaball模型 | 第128-129页 |
4.1.3.2 建立斑块密度与生态连接度的grasshopper模型 | 第129-131页 |
4.1.3.3 从grasshopper模型统计成都平原斑块的阂值 | 第131-140页 |
4.2 景观基因角度景观分析 | 第140-160页 |
4.2.1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中的“胞”景观 | 第140-149页 |
4.2.2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中的“链”景观 | 第149-155页 |
4.2.3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中的“形”景观 | 第155-160页 |
第五章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新时期的发展 | 第160-176页 |
5.1 成都平原聚落景观现阶段出现的变化 | 第160-169页 |
5.1.1 市场化需求导致聚落景观植物种群的低矮化 | 第160-163页 |
5.1.2 风格化符号影响导致聚落中建筑景观的城市化 | 第163-165页 |
5.1.3 扩建和新建导致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碎片化 | 第165-167页 |
5.1.4 新农村建设导致的聚落景观的同质化 | 第167-169页 |
5.2 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聚落景观设计策略 | 第169-176页 |
5.2.1 运用形态地图来保留传统的聚落景观形态 | 第169-171页 |
5.2.2 以植廊围合、差异化的植物构建景观层次创造相似平级的景观空间 | 第171-173页 |
5.2.3 运用景观指数构建更适宜生态格局的新农村聚落斑块 | 第173-174页 |
5.2.4 将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融入新农村聚落中 | 第174-176页 |
结语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3页 |
附录:郫县普兴村Fragstats景观指数计算结果 | 第183-21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