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大学校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以吉林农业大学滨水空间景观改造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0-12页
        1.3.1 研究内容第10-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4 技术路线第12-13页
第二章 相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3页
    2.1 校园景观研究概况第13-18页
        2.1.1 校园景观概念第13页
        2.1.2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2.1.3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2.1.4 存在问题第16-17页
        2.1.5 发展趋势第17页
        2.1.6 小结第17-18页
    2.2 滨水空间景观研究概况第18-22页
        2.2.1 滨水空间景观概念第18页
        2.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19页
        2.2.3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0页
        2.2.4 存在问题第20-21页
        2.2.5 发展趋势第21页
        2.2.6 小结第21-22页
    2.3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22-23页
第三章 案例分析第23-33页
    3.1 南京理工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第23-25页
        3.1.1 项目概况第23页
        3.1.2 项目分析第23-24页
        3.1.3 借鉴意义第24-25页
    3.2 美国波士顿公园系统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第25-27页
        3.2.1 项目概况第25页
        3.2.2 项目分析第25-26页
        3.2.3 借鉴意义第26-27页
    3.3 合肥市环城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第27-28页
        3.3.1 项目概况第27页
        3.3.2 项目分析第27-28页
        3.3.3 借鉴意义第28页
    3.4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温哥华校区校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第28-30页
        3.4.1 项目概况第28-29页
        3.4.2 项目分析第29-30页
        3.4.3 借鉴意义第30页
    3.5 郑州大学新校区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第30-33页
        3.5.1 项目概况第30-31页
        3.5.2 项目分析第31-32页
        3.5.3 借鉴意义第32-33页
第四章 吉林农业大学校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实践第33-59页
    4.1 项目背景第33页
        4.1.1 研究生教学案例第33页
        4.1.2 吉林农业大学校园建设修整第33页
    4.2 项目概况第33-34页
    4.3 现状分析第34-41页
        4.3.1 自然条件分析第34-35页
        4.3.2 社会条件分析第35-38页
        4.3.3 设计条件分析第38-40页
        4.3.4 SWOT分析第40-41页
    4.4 设计理念及概念解析第41-42页
        4.4.1 设计依据第41页
        4.4.2 设计理念第41-42页
        4.4.3 概念解析第42页
    4.5 总体设计第42-44页
        4.5.1 总体布局第42-43页
        4.5.2 功能分区第43-44页
        4.5.3 道路设计第44页
    4.6 景观节点设计第44-49页
        4.6.1 休憩停留空间第45-46页
        4.6.2 形象展示区第46-47页
        4.6.3 滨水活动广场第47-48页
        4.6.4 线性平台第48-49页
        4.6.5 观景平台第49页
    4.7 专项设计第49-59页
        4.7.1 感官连接设计第49-51页
        4.7.2 空间设计第51-54页
        4.7.3 驳岸设计第54-57页
        4.7.4 水体设计第57-58页
        4.7.5 植物设计第58-59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9-61页
    5.1 总结第59-60页
        5.1.1 通过感官连接,加强各滨水空间的连接第59页
        5.1.2 使校园滨水空间成为师生情感和校园文化表达的载体第59页
        5.1.3 减少人工硬质驳岸,增加自然式驳岸第59页
        5.1.4 营造富有弹性的水体景观第59-60页
        5.1.5 运用有文化寓意的乡土植物丰富校园文化景观第60页
    5.2 讨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录第64-73页
作者简介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政治风险规避研究
下一篇:群体性事件中警察权失范的法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