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 1.2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 1.3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0-12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26页 |
| 2.1 天山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第12-13页 |
| 2.2 西天山构造单元划分 | 第13-15页 |
| 2.2.1 西天山中段构造单元划分 | 第13-14页 |
| 2.2.2 西南天山构造单元划分 | 第14-15页 |
| 2.3 西天山主要地层特征 | 第15-22页 |
| 2.3.1 西天山中段地层特征 | 第15-16页 |
| 2.3.2 西南天山地层特征 | 第16-22页 |
| 2.4 西天山岩浆活动序列 | 第22-26页 |
| 2.4.1 元古界岩浆岩 | 第22-23页 |
| 2.4.2 早古生代岩浆岩 | 第23页 |
| 2.4.3 晚古生代岩浆岩 | 第23-24页 |
| 2.4.4 中-新生代岩浆岩 | 第24页 |
| 2.4.5 西南天山的侵入活动 | 第24-26页 |
| 3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 | 第26-29页 |
| 3.1 裂变径迹的定年原理 | 第26页 |
| 3.2 裂变径迹的退火动力学 | 第26-27页 |
| 3.3 磷灰石裂变径迹的分析及应用 | 第27-29页 |
| 3.3.1 造山带隆升剥露 | 第27页 |
| 3.3.2 盆地沉积埋藏 | 第27-28页 |
| 3.3.3 碎屑沉积物分析 | 第28-29页 |
| 4 西南天山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 第29-39页 |
| 4.1 天山造山带低温热年代学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 4.2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 4.3 测试结果与反演 | 第31-39页 |
| 4.3.1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 4.3.2 磷灰石时间-温度反演模拟分析 | 第36-39页 |
| 5 西南天山的热历史与构造抬升 | 第39-41页 |
| 5.1 西南天山晚白垩世隆升剥露过程分析 | 第39-40页 |
| 5.2 西南天山晚白垩世隆升剥露机制探讨 | 第40-41页 |
| 6 结论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