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圩村形态、类型与人水关系初探--以芜湖江北区域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1.1 选题意义第8-9页
        1.1.1 选题背景第8-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4页
        1.2.1 聚落形态第9-10页
        1.2.2 水乡村落第10-11页
        1.2.3 人水关系第11页
        1.2.4 圩田与圩区村落第11-14页
    1.3 概念界定:圩村第14-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二章 研究地区历史地理与圩村现状调研第18-30页
    2.1 气候与地理概况第18页
    2.2 圩田的开发历史第18-21页
    2.3 长江下游的灾害与治水历程第21-24页
        2.3.1 无为大堤的历史第21-23页
        2.3.2 洪灾年纪事第23-24页
    2.4 无为大堤下的圩村概况第24-26页
        2.4.1 区域概况第24-25页
        2.4.2 水利设施第25-26页
        2.4.3 村庄调研选择第26页
    2.5 典型村庄调研第26-30页
        2.5.1 早映村第27-28页
        2.5.2 杨坝村第28页
        2.5.3 滩赵村第28-29页
        2.5.4 冠军村第29-30页
第三章 一个基本圩村的物质系统与结构分析第30-44页
    3.1 元素分类第30-37页
        3.1.1 人居系统第30-33页
        3.1.2 水系统第33-37页
    3.2 结构分析第37-40页
        3.2.1 路径第37-38页
        3.2.2 岸线第38-39页
        3.2.3 坡缘第39页
        3.2.4 空间第39-40页
    3.3 “小圩”层次分析第40-41页
    3.4 以滩赵村为例分析第41-44页
第四章 村落的类型分析:原型与衍生第44-54页
    4.1 关于类型第44-45页
    4.2 原型第45-48页
        4.2.1 岛型(蟹壳状)第45-46页
        4.2.2 线条型第46-47页
        4.2.3 离散物第47-48页
    4.3 衍生组合型第48-52页
        4.3.1 并列线条型第48-49页
        4.3.2 群岛组合型第49页
        4.3.3 岛线共存型第49-52页
    4.4 以类型理论验证圩村村庄形态第52-54页
第五章 圩村的形态与人水关系探究第54-64页
    5.1 以适应环境为主的选址考量第54-56页
        5.1.1 逐水而居第54-55页
        5.1.2 择高地而居第55-56页
    5.2 人工与自然的互动塑造第56-58页
        5.2.1 取土形成的形态第56-57页
        5.2.2 洪灾塑造的形态第57页
        5.2.3 灌溉等生产活动形成的形态第57-58页
    5.3 村庄间关系与文化因素第58-59页
        5.3.1 界埂第58-59页
        5.3.2 防御性的考量第59页
    5.4 圩村的历史演变与防灾机制变迁第59-62页
    5.5 圩村形态与水城形态的同构性第62-64页
第六章 对聚落与水环境的应对机制思考与反思第64-70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反思与建议第65-70页
致谢第70-7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72-74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74-78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保公司绩效评价研究--以清新环境为例
下一篇:首开地产永续债融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