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吲哚高效降解菌的筛分及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2页
CONTENTS第12-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8页
    1.1 含氮杂环化合物第16页
    1.2 氮杂环化合物的来源及结构特点第16-20页
        1.2.1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来源第16-17页
        1.2.2 氮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第17-20页
    1.3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污染现状及危害第20-21页
        1.3.1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污染现状第20页
        1.3.2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危害第20-21页
    1.4 含氮杂环化合物治理技术第21-25页
        1.4.1 物理法第21页
        1.4.2 化学法第21-22页
        1.4.3 生物法第22-25页
    1.5 含氮杂环化合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第25-26页
        1.5.1 有机物性质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生物降解的影响第25-26页
        1.5.2 环境因素对含氮杂环化合物生物降解的影响第26页
    1.6 存在的问题第26页
    1.7 课题思路提出与设计第26-28页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1.7.2 研究内容第27-28页
第二章 吲哚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第28-39页
    2.1 材料第28-32页
        2.1.1 吲哚第28页
        2.1.2 样品来源第28-29页
        2.1.3 主要试剂第29-30页
        2.1.4 培养基第30-31页
        2.1.5 主要的仪器及型号第31-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5页
        2.2.1 吲哚降解菌的筛选第32页
        2.2.2 吲哚降解菌的鉴定第32-34页
        2.2.3 菌株Bacillus L1的生长曲线测定第34-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38页
        2.3.1 吲哚降解菌的筛选结果第35页
        2.3.2 降解菌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第35-36页
        2.3.3 菌株Bacillus L1的生长曲线第36-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吲哚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研究第39-48页
    3.1 实验材料第39-40页
        3.1.1 菌种来源第39页
        3.1.2 主要试剂第39页
        3.1.3 培养基第39页
        3.1.4 菌悬液的制备第39页
        3.1.5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9-40页
    3.2 实验方法第40-41页
        3.2.1 测定方法第40页
        3.2.2 吲哚降解特性研究方法第40-41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1-47页
        3.3.1 不同吲哚初始浓度对吲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1-42页
        3.3.2 不同pH值对吲哚降解效果影响第42-43页
        3.3.3 不同温度对吲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3-45页
        3.3.4 外加碳源对吲哚降解效果的影响第45-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吲哚降解过程中的氮代谢研究第48-55页
    4.1 实验材料第48页
        4.1.1 菌种来源第48页
        4.1.2 主要试剂第48页
        4.1.3 培养基第48页
        4.1.4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第48页
    4.2 实验方法第48-51页
        4.2.1 测定方法第48-50页
        4.2.2 研究方法第50-51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1-53页
        4.3.1 氨氮的测定结果第51页
        4.3.2 离子色谱测定NO_2~-和NO_3~-的结果第51-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Bacillus L1对其他氮杂环化合物的降解实验第55-62页
    5.1 实验材料第55-56页
        5.1.1 菌株来源第55页
        5.1.2 主要试剂第55-56页
        5.1.3 培养基第56页
        5.1.4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第56页
    5.2 试验方法第56-58页
        5.2.1 测定方法第56-58页
        5.2.2 研究方法第58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61页
        5.3.1 目标污染物挥发程度探究第58-59页
        5.3.2 菌株Bacillus L1对五种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初探第59-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总结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0-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城镇化下小城市污水处理项目PPP的应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下一篇:镧铽共掺杂钛酸钡陶瓷的介电性质和缺陷化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