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阐释 | 第16-27页 |
2.1 历史虚无主义界定 | 第16-17页 |
2.1.1 虚无主义的含义 | 第16-17页 |
2.1.2 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 | 第17页 |
2.1.3 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选择论 | 第17页 |
2.2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 | 第17-20页 |
2.2.1 主张“侵略有功论” | 第17-18页 |
2.2.2 力捧“告别革命论” | 第18-19页 |
2.2.3 掀起“翻案风” | 第19-20页 |
2.3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 | 第20-23页 |
2.3.1 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 第20-21页 |
2.3.2 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 第21-22页 |
2.3.3 具有迷惑性的政治思潮 | 第22-23页 |
2.4 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泛起的原因 | 第23-26页 |
2.4.1 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凸显为其培植滋生的土壤 | 第23-24页 |
2.4.2 西方国家长期“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3 国内“全盘西化”思想的推波助澜 | 第25-26页 |
2.4.4 网络传媒的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传播平台 | 第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政治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7-40页 |
3.1 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的多重途径分析 | 第28-31页 |
3.1.1 某些文史作品别有用心 | 第28-30页 |
3.1.2 大众媒体中影视作品的肆意改编 | 第30页 |
3.1.3 网络平台不良信息的泛滥 | 第30-31页 |
3.2 大学生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主观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3.2.1 大学生处于特殊的成长期 | 第31-32页 |
3.2.2 大学生历史知识欠缺 | 第32-34页 |
3.2.3 大学生缺乏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 | 第34页 |
3.3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政治影响分析 | 第34-38页 |
3.3.1 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对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高校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教育对策 | 第40-49页 |
4.1 扩大唯物史观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 第40-43页 |
4.1.1 唯物史观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 第40-41页 |
4.1.2 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4.1.3 探索唯物史观教育的新形式 | 第42-43页 |
4.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相结合 | 第43-46页 |
4.2.1 实行跨学科复合型教学 | 第43-44页 |
4.2.2 明晰历史教学的政治导向 | 第44-45页 |
4.2.3 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史学根基 | 第45-46页 |
4.3 在网络上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 第46-48页 |
4.3.1 建立网络红色教育基地 | 第46页 |
4.3.2 培养大学生网络先锋队 | 第46-47页 |
4.3.3 制定分进合击战略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