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形成的背景 | 第10-15页 |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形成的国内背景 | 第10-12页 |
·人的初次发现:文学主体性的萌芽 | 第10-11页 |
·人的再度阙如:文学主体性的呼唤 | 第11-12页 |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形成的国外背景 | 第12-15页 |
·人的中心向度:文学主体性的源流 | 第12-14页 |
·人本主义思潮:文学主体性的基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构建与价值 | 第15-24页 |
·人的重新觉醒:文学主体性的构建 | 第15-19页 |
·文学对象主体性的构建 | 第15-16页 |
·作家主体性的构建 | 第16-18页 |
·接受者主体性的构建 | 第18-19页 |
·人的文化内涵:文学主体性的价值 | 第19-22页 |
·独抒性灵的审美维度 | 第19-20页 |
·中西交融的文化意蕴 | 第20-21页 |
·启蒙意义的本土价值 | 第21-22页 |
·人的过分张扬:文学主体性的不足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论争与反思 | 第24-33页 |
·20 世纪80、90 年代的论争 | 第24-29页 |
·论争概况的总体性梳理 | 第24-26页 |
·质疑文学主体性的观点 | 第26-27页 |
·支持文学主体性的观点 | 第27-28页 |
·论争的扭曲:姚刘之争 | 第28-29页 |
·新世纪后的反思与重新审视 | 第29-33页 |
·文学主体性的相关反思 | 第29-30页 |
·文学主体性的重新审视 | 第30-33页 |
结语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展望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附录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