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开采注水管内壁切削除垢技术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注水管内壁切削除垢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注水管内壁切削除垢技术研究国内外现状 | 第9-12页 |
1.2.1 化学除垢 | 第9页 |
1.2.2 高压水射流除垢 | 第9-10页 |
1.2.3 机械除垢 | 第10-12页 |
1.2.4 其他除垢方法 | 第12页 |
1.3 课题的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5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脆性材料的加工机理 | 第15-22页 |
2.1 岩石的去除机理研究 | 第15-17页 |
2.1.1 球形压头的作用 | 第15-16页 |
2.1.2 单颗金刚石磨粒切削岩石过程模型 | 第16-17页 |
2.2 结构陶瓷的去除机理研究 | 第17-19页 |
2.2.1 压痕断裂力学模型 | 第18-19页 |
2.2.2 切削加工模型 | 第19页 |
2.2.3 脆性去除机理 | 第19页 |
2.3 硅片的去除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2.3.1 单晶硅片的压痕分析 | 第20页 |
2.3.2 单晶硅片的划痕分析 | 第20页 |
2.3.3 硅片延性域磨削的材料去除机理 | 第20-2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注水管垢样切削机理分析 | 第22-34页 |
3.1 油田注水水质分析 | 第22-23页 |
3.2 垢样成分分析实验 | 第23-28页 |
3.2.1 实验条件 | 第23-24页 |
3.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4-27页 |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3.3 垢样切削实验研究 | 第28-34页 |
3.3.1 实验条件 | 第28-29页 |
3.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9-30页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注水管内壁切削除垢刀具设计 | 第34-41页 |
4.1 注水管内壁切削除垢刀具的设计原则 | 第34页 |
4.2 除垢刀具的结构设计 | 第34-37页 |
4.2.1 刀片材料的选择 | 第35页 |
4.2.2 刀具几何参数设计 | 第35-36页 |
4.2.3 导向块设计 | 第36-37页 |
4.3 刀具结构静力分析 | 第37-40页 |
4.3.1 刀具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4.3.2 加载及求解 | 第39-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注水管内壁切削除垢试验 | 第41-51页 |
5.1 注水管内壁应力分析 | 第41-43页 |
5.1.1 注水管内壁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5.1.2 注水管内壁应力图分析 | 第42-43页 |
5.2 注水管内壁垢物切削去除试验 | 第43-48页 |
5.2.1 试验原理 | 第43页 |
5.2.2 试验仪器 | 第43-44页 |
5.2.3 测力仪静态标定方法及原理 | 第44-45页 |
5.2.4 试验步骤 | 第45-48页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及存在问题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