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 第14-19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一) 志愿者 | 第14-15页 |
(二) 志愿服务 | 第15-16页 |
(三) 志愿者组织 | 第16页 |
二、基本理论概述 | 第16-19页 |
(一) 能本管理理论 | 第16-17页 |
(二) 激励理论 | 第17-18页 |
(三) 群动力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南京亚青会志愿者管理的得失分析 | 第19-30页 |
一、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的概况 | 第19-21页 |
(一) 管理机构 | 第19-20页 |
(二) 管理方式 | 第20-21页 |
二、南京亚青会志愿者管理的概况 | 第21-22页 |
(一) 南京亚青会志愿者管理概述 | 第21页 |
(二) 南京亚青会志愿者管理的突出成绩 | 第21-22页 |
三、南京亚青会志愿者管理存在问题 | 第22-30页 |
(一) 职能部门工作分析偏差,管理效率不高 | 第22-24页 |
(二) 志愿者职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存在不合理性 | 第24-26页 |
(三) 志愿者人员组成结构的不合理 | 第26页 |
(四) 志愿者队伍管理仍存在系统化和规范化漏项 | 第26-28页 |
(五) 志愿者管理部门缺乏考虑志愿者需求,缺乏以志愿者为本的思想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 第30-37页 |
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理念有偏差 | 第30-31页 |
(一) 管理者其对志愿者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 第30页 |
(二) 志愿管理模式与志愿者参与动机存在偏差 | 第30-31页 |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 第31-32页 |
(一) 管理认识落后 | 第31页 |
(二) 志愿管理制度不灵活 | 第31-32页 |
(三) 志愿者组织管理架构不合理 | 第32页 |
三、管理机制不完备 | 第32-34页 |
(一) 志愿者活动机制不健全 | 第32-33页 |
(二) 志愿者保障机制不到位 | 第33页 |
(三) 志愿者参与决策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四、志愿文化薄弱 | 第34-35页 |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35页 |
(二) 民间组织不发达 | 第35页 |
(三) 志愿活动主要由政府管理 | 第35页 |
五、法律保障不足 | 第35-37页 |
(一) 国家缺乏相应法律制度 | 第35-36页 |
(二) 地方法规参差不齐 | 第36页 |
(三) 志愿者管理方法律精神欠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借鉴国外大型赛会及组织志愿者管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 第37-46页 |
一、英国红十字会志愿者管理经验 | 第37-39页 |
(一) 志愿者管理原则的统一性和公平性 | 第37页 |
(二) 志愿组织管理文化的本土特色化 | 第37-38页 |
(三) 志愿者培训机制的实际贴合度和可操控性 | 第38页 |
(四) 赛会志愿组织管理政策的大社会理念 | 第38-39页 |
二、雅典奥运会志愿者管理经验 | 第39-41页 |
(一) 小国家大赛会的志愿者选拔流程特殊化与标准严格化 | 第39-40页 |
(二) 结合不同群体需求,制定个性化激励政策 | 第40页 |
(三) 志愿者组织方式与工作岗位特点相结合 | 第40-41页 |
(四) 强化国家认同的激励方式 | 第41页 |
(五) 奥运赛会后系统化问卷反馈 | 第41页 |
三、爱丁堡国际魔术节志愿者管理经验 | 第41-43页 |
(一) 结合志愿活动发展成熟度对志愿者合理定位和引导 | 第42页 |
(二) 根据志愿者来源分类打造个性化群体组织管理,提高效率 | 第42页 |
(三) 志愿者动机与激励措施相结合 | 第42-43页 |
四、国外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启示 | 第43-46页 |
(一) 赛会模式及标准需结合地情、国情,打造地方特色 | 第43-44页 |
(二) 赛会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应结合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 | 第44页 |
(三) 针对赛会志愿者群体多元化个性处理培训、配岗、激励等政策 | 第44-45页 |
(四) 赛会组织社会化,优化配置各方资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完善赛会志愿者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 第46-56页 |
一、优化志愿者招募前期规划 | 第46-47页 |
(一) 招募前期明确岗位的工作描述与工作规范 | 第46页 |
(二) 对志愿者资源的存量和流量进行分析性控制 | 第46-47页 |
(三) 强调志愿者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 | 第47页 |
二、明确志愿者对接职能权责 | 第47-48页 |
(一) 职能部门明确志愿者服务时间、范围和内容 | 第47-48页 |
(二) 职能部门制定志愿者志愿服务程序及保障责任 | 第48页 |
三、整合管理赛会志愿者队伍 | 第48-51页 |
(一) 强化赛会志愿者志愿服务流程化 | 第49-50页 |
(二) 统筹规范发展群体志愿者 | 第50页 |
(三) 提高参与意识,增强志愿者的组织认同感 | 第50-51页 |
四、完善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 第51-54页 |
(一) 规范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制度 | 第51页 |
(二) 构造专业化的培训体系 | 第51页 |
(三) 坚持和发展多元化激励方式 | 第51-52页 |
(四) 积极引导,发挥志愿精神的激励作用 | 第52页 |
(五) 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 | 第52-53页 |
(六) 施行有效的志愿者的情绪管理 | 第53-54页 |
五、积极打造志愿文化 | 第54-56页 |
(一) 提高团队合作默契度,凸显归属感 | 第54页 |
(二) 以集体荣誉感推动正面精神引导 | 第54页 |
(三) 提高社会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志愿精神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件 2013南京亚青会志愿服务问卷调查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