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7页 |
ABSTRACT | 第17-20页 |
前言 | 第21-39页 |
1 自乳化及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1.1 微乳的形成机制 | 第22-23页 |
1.2 SEDDS/SMEDDS的特点 | 第23-24页 |
1.3 SEDDS/SMEDDS的处方组成 | 第24-26页 |
1.3.1 药物 | 第24页 |
1.3.2 油相 | 第24-25页 |
1.3.3 乳化剂 | 第25页 |
1.3.4 助乳化剂 | 第25-26页 |
1.4 SEDDS/SMEDDS的制备方法 | 第26页 |
1.5 SEDDS/SMEDDS的体外质量评价 | 第26-27页 |
1.5.1 乳剂粒径和ZETA电位 | 第26页 |
1.5.2 乳化速率 | 第26-27页 |
1.5.3 乳剂粒子的极性 | 第27页 |
1.5.4 药物释放速率 | 第27页 |
1.6 SEDDS/SMEDDS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1.6.1 在口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27-29页 |
1.6.2 在静脉注射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29页 |
1.6.3 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2 替尼泊苷简介 | 第30-32页 |
3 本课题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32-34页 |
3.1 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33页 |
3.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第一章 TEN-SMEDDS的制备 | 第39-4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39-40页 |
1.1 仪器 | 第39页 |
1.2 试药 | 第39-4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40-44页 |
2.1 TEN-SMEDDS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 | 第40-41页 |
2.1.1 外观 | 第40页 |
2.1.2 粒径及粒径分布 | 第40-41页 |
2.1.3 水化后稳定性 | 第41页 |
2.2 TEN-SMEDDS处方研究 | 第41-43页 |
2.2.1 单因素考察 | 第41-43页 |
2.2.1.1 乙醇用量的影响 | 第41页 |
2.2.1.2 注射用油的选择 | 第41-42页 |
2.2.1.3 E-80和注射用油用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 水化介质的考察 | 第43页 |
2.4 稀释体积的影响 | 第43-44页 |
2.5 TEN-SMEDDS处方及使用要求的确定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4 小结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第二章 TEN-SMEDDS制剂表征及性质考察 | 第48-67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8-49页 |
1.1 仪器 | 第48页 |
1.2 试药 | 第48-49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49-61页 |
2.1 形态观察 | 第49页 |
2.2 粒径及粒径分布 | 第49-50页 |
2.3 PH值的测定 | 第50页 |
2.4 替尼泊苷含量测定及有关杂质限度检查 | 第50-55页 |
2.4.1 替尼泊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0-52页 |
2.4.1.1 液相条件 | 第50页 |
2.4.1.2 专属性 | 第50-51页 |
2.4.1.3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1页 |
2.4.1.4 精密度 | 第51-52页 |
2.4.1.5 回收率 | 第52页 |
2.4.2 替尼泊苷含量测定 | 第52页 |
2.4.3 已知杂质替尼泊苷前体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2-55页 |
2.4.3.1 液相条件 | 第52-53页 |
2.4.3.2 专属性 | 第53页 |
2.4.3.3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3-54页 |
2.4.3.4 精密度 | 第54页 |
2.4.3.5 回收率 | 第54-55页 |
2.4.4 总杂质限度检查 | 第55页 |
2.4.5 有关杂质检查 | 第55页 |
2.5 TEN-SMEDDS稳定性考察 | 第55-56页 |
2.5.1 初步物理稳定性考察 | 第55页 |
2.5.2 影响因素试验 | 第55-56页 |
2.6 体外释放考察 | 第56-61页 |
2.6.1 体外释放试验中替尼泊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56-59页 |
2.6.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56-57页 |
2.6.1.2 色谱条件 | 第57页 |
2.6.1.3 专属性 | 第57-58页 |
2.6.1.4 线性关系考察 | 第58页 |
2.6.1.5 精密度 | 第58-59页 |
2.6.1.6 回收率 | 第59页 |
2.6.1.7 溶液稳定性 | 第59页 |
2.6.2 体外释放试验 | 第59-61页 |
3 讨论 | 第61-65页 |
4 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
第三章 TEN-SMEDDS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 第67-80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7-68页 |
1.1 材料及试剂 | 第67页 |
1.2 仪器 | 第67-68页 |
1.3 细胞株 | 第6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8-72页 |
2.1 相关溶液的配制 | 第68-69页 |
2.2 细胞培养方法 | 第69页 |
2.2.1 细胞复苏 | 第69页 |
2.2.2 细胞培养与传代 | 第69页 |
2.2.3 细胞冻存 | 第69页 |
2.3 细胞增殖抑制试验 | 第69-70页 |
2.4 细胞凋亡诱导作用研究 | 第70-71页 |
2.5 细胞周期特异性考察 | 第71-7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2-77页 |
3.1 细胞增殖抑制 | 第72-75页 |
3.2 细胞凋亡诱导作用 | 第75-76页 |
3.3 细胞周期特异性 | 第76-77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
第四章 TEN-SMEDDS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80-89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80-81页 |
1.1 材料 | 第80页 |
1.2 仪器 | 第80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80-81页 |
1.4 数据处理软件 | 第81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81-86页 |
2.1 血浆中替尼泊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81-84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81页 |
2.1.2 替尼泊苷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81页 |
2.1.3 血浆样品处理 | 第81页 |
2.1.4 系统适用性考察 | 第81-82页 |
2.1.5 分析方法专属性 | 第82页 |
2.1.6 线性关系考察 | 第82-83页 |
2.1.7 精密度考察 | 第83页 |
2.1.8 提取回收率 | 第83-84页 |
2.1.9 方法回收率 | 第84页 |
2.2 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84-86页 |
2.2.1 样品的制备 | 第84页 |
2.2.2 给药方案与结果 | 第84-86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86页 |
3 讨论 | 第86-87页 |
4 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第五章 TEN-SMEDDS大鼠体内分布的初步研究 | 第89-99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9-90页 |
1.1 试剂与材料 | 第89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89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89-90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90-96页 |
2.1 生物样品中替尼泊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90-93页 |
2.1.1 组织样品处理 | 第90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90页 |
2.1.3 替尼泊苷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90页 |
2.1.4 系统适用性考察 | 第90页 |
2.1.5 线性关系考察 | 第90-91页 |
2.1.6 精密度考察 | 第91页 |
2.1.7 回收率 | 第91-93页 |
2.2 大鼠体内各组织中药物分布研究 | 第93-96页 |
2.2.1 样品的制备 | 第93页 |
2.2.2 给药方案 | 第93-94页 |
2.2.3 样品测定结果 | 第94-96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99页 |
第六章 TEN-SMEDDS动物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99-109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99-100页 |
1.1 材料及试剂 | 第99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99页 |
1.3 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 第99-100页 |
1.3.1 C6细胞 | 第99-100页 |
1.3.2 U87细胞 | 第100页 |
1.3.3 BALB/c裸鼠 | 第100页 |
1.3.4 WISTAR大鼠 | 第10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00-102页 |
2.1 肿瘤模型建立 | 第100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方案 | 第100-101页 |
2.3 肿瘤生长抑制研究 | 第101页 |
2.4 诱导凋亡作用研究 | 第101-102页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10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2-106页 |
3.1 肿瘤生长抑制 | 第102-105页 |
3.2 诱导凋亡作用 | 第105-106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TEN-SMEDDS静脉注射安全性考察 | 第109-121页 |
1 实验材料及动物 | 第109-110页 |
1.1 试剂与药品 | 第109页 |
1.2 仪器 | 第109-110页 |
1.3 动物 | 第11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0-112页 |
2.1 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 第110页 |
2.2 受试制剂的配置 | 第110页 |
2.3 溶血性试验 | 第110-111页 |
2.4 刺激性试验 | 第111页 |
2.5 过敏性试验 | 第111-112页 |
3 结果 | 第112-116页 |
3.1 溶血性试验 | 第112-114页 |
3.2 刺激性试验 | 第114-115页 |
3.3 过敏性试验 | 第115-116页 |
4 讨论与总结 | 第116-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1页 |
全文结论 | 第121-126页 |
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 | 第121-124页 |
1.1 TEN-SMEDDS的制备、表征及理化性质考察 | 第121-122页 |
1.2 TEN-SMEDDS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 第122页 |
1.3 TEN-SMEDDS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122-123页 |
1.4 TEN-SMEDDS动物体内药效学研究 | 第123页 |
1.5 TEN-SMEDDS安全性研究 | 第123-124页 |
2. 研究工作的创新性 | 第124-125页 |
3.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 第125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个人简历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