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送达制度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行政送达制度的概念 | 第9-15页 |
第一节 行政送达的含义 | 第9页 |
第二节 行政送达的构成要素 | 第9-11页 |
一、行政送达的主体 | 第9-10页 |
二、行政送达的对象 | 第10页 |
三、行政送达的内容 | 第10-11页 |
四、行政送达的方式 | 第11页 |
第三节 行政送达的效力、价值与意义 | 第11-15页 |
一、行政送达的效力 | 第11-12页 |
二、行政送达的价值 | 第12-14页 |
三、行政送达的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行政送达的对象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 | 第15页 |
第二节 司法判例分析 | 第15-16页 |
一、送达对象遗漏 | 第15-16页 |
二、送达对象错误 | 第16页 |
第三节 完善建议 | 第16-19页 |
一、行政相对人 | 第17页 |
二、利害关系人 | 第17页 |
三、应知该行政行为的其他机关或单位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行政送达的内容 | 第19-22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司法判例分析 | 第20页 |
第三节 完善建议 | 第20-22页 |
第四章 行政送达的方式 | 第22-28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 | 第22页 |
第二节 司法判例分析 | 第22-24页 |
一、送达方式照搬民诉法规定 | 第22-24页 |
二、未规定行政行为竞合时应如何选择送达方式 | 第24页 |
第三节 完善建议 | 第24-28页 |
一、确定适用原则 | 第24-25页 |
二、确定送达期限 | 第25-26页 |
三、优化法定送达方式 | 第26-28页 |
第五章 行政送达的效力 | 第28-34页 |
第一节 立法现状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司法判例分析 | 第29-30页 |
一、未对行政送达的瑕疵限度进行规定 | 第29页 |
二、未经送达即影响相对人合法权益 | 第29-30页 |
三、未予规范送达回证 | 第30页 |
第三节 完善建议 | 第30-34页 |
一、完善救济途径 | 第30-32页 |
二、强化送达责任 | 第32页 |
三、规范送达回证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