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 第9页 |
·天然草地利用和研究现状 | 第9页 |
·氮素循环及参与的微生物 | 第9-11页 |
·固氮微生物 | 第10页 |
·硝化细菌 | 第10页 |
·反硝化微生物 | 第10-11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 第11页 |
·磷脂脂肪酸分析 | 第11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羊草草原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4-2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样地概况 | 第14页 |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 第14页 |
·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14-15页 |
·试验方法 | 第15-18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19页 |
·土壤理化因子的测定结果 | 第18-19页 |
3 讨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羊草草原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0-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土壤微生物量碳测定 | 第21页 |
·磷脂脂肪酸提取试剂 | 第21页 |
·磷脂脂肪酸提取方法 | 第21页 |
·土壤磷脂脂肪酸的测定 | 第21-22页 |
·数据分析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第22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磷脂脂肪酸种类和含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3-24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分布的影响 | 第24页 |
·MBC 与PLFA 的相关性 | 第24-25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PLFA 的影响 | 第25页 |
3. 讨论 | 第25-27页 |
第四章 羊草草原利用方式对固氮微生物的影响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土壤样品DNA 的提取 | 第27页 |
·PCR 扩增 | 第27-28页 |
·PCR 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28页 |
·nifH 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nif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29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固氮基因 nifH 多样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nifH 基因测序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 | 第30-32页 |
·不同利用方式 nifH 基因的主成分分析土壤样品 DNA 的提取 | 第32-33页 |
·不同利用方式 nifH 基因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以及土 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五章 羊草草原利用方式对氨氧化细菌的影响 | 第37-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37页 |
·土壤硝化率的测定 | 第37页 |
·PCR 扩增 | 第37-38页 |
·PCR 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38页 |
·16S rDNA 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硝化率的影响 | 第39页 |
·不同利用方式对羊草草原土壤氨氧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氨氧化细菌的测序结果及发育分析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不同利用方式下氨氧化细菌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 | 第40-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导师简介 | 第58-60页 |
个人简介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