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1.4.2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 第2章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 | 第16-32页 |
| 2.1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概述 | 第16-19页 |
| 2.1.1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范围 | 第16-17页 |
| 2.1.2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特点 | 第17-18页 |
| 2.1.3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 第18-19页 |
| 2.2 工程项目安全计划的内容 | 第19-25页 |
| 2.2.1 工程项目危险源的识别 | 第21-23页 |
| 2.2.2 工程项目安全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 | 第23-25页 |
| 2.3 安全管理与项目目标的关系 | 第25-27页 |
| 2.4 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方法措施 | 第27-29页 |
| 2.5 工程项目安全评价方法 | 第29-31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孙家 220kV变电站项目安全管理现状介绍 | 第32-37页 |
| 3.1 孙家 220kV变电站工程简介 | 第32-34页 |
| 3.2 孙家 220kV变电站项目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 第34-35页 |
| 3.3 本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4章 孙家 220kV变电站项目安全管理的分析与模型 | 第37-51页 |
| 4.1 安全要素分析 | 第37-43页 |
| 4.1.1 安全要素的含义 | 第38-39页 |
| 4.1.2 人员机构资质 | 第39-40页 |
| 4.1.3 安全管理制度 | 第40-41页 |
| 4.1.4 安全技术方法 | 第41-42页 |
| 4.1.5 环境因素 | 第42页 |
| 4.1.6 设备设施 | 第42-43页 |
| 4.2 混合权重-联系数模糊评价模型概述 | 第43-50页 |
| 4.2.1 信息熵赋权法 | 第43-45页 |
| 4.2.2 层次赋权法 | 第45-48页 |
| 4.2.3 联系数模糊评价法 | 第48-50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孙家 220kV变电站项目安全管理评价 | 第51-66页 |
| 5.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1-52页 |
| 5.1.1 信息熵赋权 | 第51-52页 |
| 5.1.2 层次赋权 | 第52页 |
| 5.2 二级指标权重确定 | 第52-58页 |
| 5.2.1 信息熵赋权 | 第52-56页 |
| 5.2.2 层次赋权 | 第56-58页 |
| 5.3 安全因素的联系数模糊评价 | 第58-65页 |
| 5.3.1 人员机构资质评价 | 第59-60页 |
| 5.3.2 安全管理制度评价 | 第60-61页 |
| 5.3.3 安全技术方法评价 | 第61-62页 |
| 5.3.4 环境因素评价 | 第62页 |
| 5.3.5 设备设施评价 | 第62-64页 |
| 5.3.6 结论分析 | 第64-6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6章 孙家 220kV变电站项目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 | 第66-71页 |
| 6.1 人员机构的安全管理 | 第66-67页 |
| 6.2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 第67页 |
| 6.3 安全技术方法的管理 | 第67-68页 |
| 6.4 环境的安全管理 | 第68-69页 |
| 6.5 材料设备的安全管理 | 第69-71页 |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