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对宿主菌全基因组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5-31页 |
2.1 噬菌体PaP3对宿主的抑制高峰期为感染中期 | 第16-18页 |
2.1.1 分析方法 | 第16页 |
2.1.2 结果与讨论 | 第16-18页 |
2.2 被噬菌体PaP3影响的细菌代谢途径和生物学功能 | 第18-25页 |
2.2.1 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19-25页 |
2.3 RT-q PCR验证芯片数据 | 第25-31页 |
2.3.1 试剂与材料 | 第26-27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3.3 结果与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与宿主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第31-41页 |
3.1 噬菌体PaP3与宿主转录调控因子的相互作用 | 第31-34页 |
3.1.1 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3.1.2 结果与讨论 | 第33-34页 |
3.2 噬菌体PaP3与宿主基因间分时期的相互作用 | 第34-38页 |
3.2.1 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3.3 噬菌体PaP3与宿主基因间的全局性相互作用 | 第38-41页 |
3.3.1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噬菌体PaP3基因的重新注释 | 第41-54页 |
4.1 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附表 | 第44-54页 |
第五章 噬菌体PaP3早期蛋白中筛选抑菌蛋白 | 第54-79页 |
5.1 噬菌体PaP3早期基因orf70.1 编码产物具有抑菌效应 | 第54-61页 |
5.1.1 试剂与材料 | 第55-56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5.1.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1页 |
5.2 抑菌蛋白gp70.1 的基本特征 | 第61-75页 |
5.2.1 RT-q PCR验证orf70.1 为噬菌体早期基因 | 第61-66页 |
5.2.1.1 试剂与材料 | 第61-62页 |
5.2.1.2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5.2.1.3 结果与讨论 | 第64-66页 |
5.2.2 Gp70.1 的表达与纯化 | 第66-71页 |
5.2.2.1 试剂与材料 | 第66-68页 |
5.2.2.2 实验方法 | 第68-70页 |
5.2.2.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1页 |
5.2.3 Gp70.1 的抗血清制备及其在PA3中的表达检测 | 第71-75页 |
5.2.3.1 试剂与材料 | 第71-72页 |
5.2.3.2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5.2.3.3 结果与讨论 | 第74-75页 |
5.3 Gp70.1 与RpoS相互作用的验证 | 第75-79页 |
5.3.1 试剂与材料 | 第75-76页 |
5.3.2 实验方法 | 第76-78页 |
5.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79页 |
第六章 Gp70.1 对RpoS功能的影响 | 第79-83页 |
6.1 试剂与材料 | 第79-80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8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3页 |
第七章 多种方法联用综合分析抑菌蛋白gp70.1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 第83-102页 |
7.1 表达谱芯片分析gp70.1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 第83-90页 |
7.1.1 试剂与材料 | 第83-84页 |
7.1.2 实验方法 | 第84-87页 |
7.1.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0页 |
7.2 NMR质谱分析gp70.1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 第90-97页 |
7.2.1 试剂与材料 | 第91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91-93页 |
7.2.3 结果与讨论 | 第93-97页 |
7.3 表型分析gp70.1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影响 | 第97-102页 |
7.3.1 试剂与材料 | 第97-98页 |
7.3.2 实验方法 | 第98-99页 |
7.3.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2页 |
全文总结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文献综述 噬菌体编码的抑菌蛋白 | 第114-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附录 | 第128-19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