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导论 | 第11-25页 |
| 一、选题由来 | 第11-12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 (二)选题简介 | 第12页 |
| 二、选题论证 | 第12-13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二)学术价值 | 第12-13页 |
| (三)现实作用 | 第13页 |
| 三、学术史综述 | 第13-21页 |
| (一)资料的发掘和整理 | 第13-16页 |
| (二)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第16-21页 |
| 四、学术要点 | 第21-23页 |
| (一)选题切入点 | 第21页 |
| (二)新学理视点 | 第21-22页 |
| (三)学术考量重点 | 第22页 |
| (四)学术探讨难点 | 第22页 |
| (五)学术创新点 | 第22-23页 |
| 五、相关界定 | 第23-25页 |
| (一)时间 | 第23页 |
| (二)空间 | 第23页 |
| (三)内容 | 第23页 |
| (四)关键词 | 第23-25页 |
| 第一章 历史记忆:对建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考察 | 第25-51页 |
| 一、建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历史背景 | 第25-36页 |
| (一)山东地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间久 | 第25-33页 |
| (二)抗战殉难者多 | 第33-35页 |
| (三)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影响 | 第35-36页 |
| 二、建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内容 | 第36-41页 |
|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抗战纪念的内容 | 第37-38页 |
| (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建国期间抗战纪念的内容 | 第38-41页 |
| 三、建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形式 | 第41-45页 |
| 四、建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目的及作用 | 第45-49页 |
| (一)借助抗战纪念活动教育、动员民众 | 第45-47页 |
| (二)借助抗战纪念活动塑造良好形象 | 第47-48页 |
| (三)借助抗战纪念传达政治主张,激发抗战激情 | 第48-49页 |
| 五、建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效果 | 第49-51页 |
| (一)指导了抗战的顺利进行 | 第49页 |
| (二)动员了广大群众,提高了群众的抗战积极性 | 第49-50页 |
| (三)提高了党的建设水平,向人民展示了良好的形象 | 第50-51页 |
| 第二章 历史传承:建国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发展脉络 | 第51-80页 |
| 一、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 | 第51-59页 |
| (一)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内容 | 第51-55页 |
| (二)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特点及目的 | 第55-59页 |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山东抗日战争纪念 | 第59-61页 |
| 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 | 第61-70页 |
| (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内容 | 第62-67页 |
| (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特点 | 第67-68页 |
| (三)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目的 | 第68-70页 |
| 四、2015 年中共山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抗日战争纪念 | 第70-80页 |
| (一)2015 年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主要形式 | 第70-78页 |
| (二)2015 年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主要特点 | 第78-80页 |
| 第三章 社会认同:建国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对象 | 第80-103页 |
| 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 | 第80-86页 |
| (一)对济南惨案的纪念 | 第80-81页 |
| (二)对台儿庄战役的纪念 | 第81-83页 |
| (三)对“一二·九”运动的纪念 | 第83-85页 |
| (四)对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纪念 | 第85-86页 |
| 二、对重要纪念日的纪念 | 第86-92页 |
| (一)七七 | 第86-88页 |
| (二)九三 | 第88-90页 |
| (三)九一八 | 第90-92页 |
| 三、对抗战殉难者的纪念 | 第92-103页 |
| (一)山东抗战中原籍在山东的烈士 | 第92-96页 |
| (二)原籍不在山东但牺牲在山东战场的烈士 | 第96-98页 |
| (三)惨案罹难的民众及抗日英雄群体 | 第98-103页 |
| 第四章 仪式政治与文化:建国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形式阐释 | 第103-125页 |
| 一、召开纪念会议 | 第103-108页 |
| (一)纪念大会 | 第103-104页 |
| (二)集会 | 第104-105页 |
| (三)座谈会 | 第105-108页 |
| (四)晚会及文艺演出 | 第108页 |
| 二、大众传媒进行宣传报导与文章、书籍的出版发行 | 第108-113页 |
| (一)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报导 | 第109-111页 |
| (二)文章、书籍的出版发行 | 第111-113页 |
| 三、举办抗日战争主题展览 | 第113-115页 |
| 四、修建抗日战争纪念设施 | 第115-123页 |
| 五、其他形式的纪念活动 | 第123-125页 |
| 第五章 民族共识:建国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归属 | 第125-141页 |
| 一、建国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 第125-127页 |
| (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进行 | 第125-126页 |
|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 第126页 |
| (三)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 | 第126-127页 |
| 二、建国以来山东抗日战争纪念的功能及价值 | 第127-141页 |
| (一)历史功能 | 第127-135页 |
| (二)当代价值 | 第135-141页 |
| 结语 | 第141-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2-15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51-152页 |
| 致谢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