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思维反刍与抑郁情绪的关系:认知融合的调节中介模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9-11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1-32页
    2.1 思维反刍第11-17页
        2.1.1 思维反刍的概念第11-12页
        2.1.2 思维反刍的理论解释第12-13页
        2.1.3 思维反刍的产生机制第13-15页
        2.1.4 思维反刍的测量第15-16页
        2.1.5 思维反刍与抑郁的关系第16-17页
    2.2 认知融合第17-23页
        2.2.1 认知融合的概念第17-18页
        2.2.2 认知融合的理论基础第18-19页
        2.2.3 认知融合的测量第19-21页
        2.2.4 认知融合的反面:认知解离第21-22页
        2.2.5 认知融合与抑郁的关系第22-23页
    2.3 自我对话第23-32页
        2.3.1 自我对话的概念第23-24页
        2.3.2 自我对话的测量第24-25页
        2.3.3 自我对话的结构第25-26页
        2.3.4 自我对话在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国内外实证研究第26-30页
        2.3.5 自我对话与抑郁的关系第30-32页
第3章 问题的提出第32-35页
    3.1 研究背景第32-33页
    3.2 研究内容第33页
    3.3 研究意义第33-34页
        3.3.1 理论意义第33页
        3.3.2 实践意义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4章 思维反刍影响抑郁的内部机制第35-50页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35页
        4.1.1 研究目的第35页
        4.1.2 研究假设第35页
    4.2 研究方法第35-38页
        4.2.1 研究对象与施测方法第35-36页
        4.2.2 研究工具第36-37页
        4.2.3 数据处理与统计第37-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47页
        4.3.1 思维反刍、抑郁、认知融合和自我对话的均分、标准差及相关分析第38-40页
        4.3.2 思维反刍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第40页
        4.3.3 认知融合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第40页
        4.3.4 自我对话对抑郁的预测作用第40-41页
        4.3.5 认知融合的中介作用第41-43页
        4.3.6 自我对话的调节作用第43-44页
        4.3.7 认知融合的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第44-47页
    4.4 讨论第47-50页
第5章 结论第50-52页
    5.1 研究结论第50页
    5.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0页
    5.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附录第62-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LEACH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簇头选举及通信路径算法研究
下一篇:机构投资者对公司并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