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导论 | 第9-12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二) 国内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三)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概念 | 第12-18页 |
(一) 个人信息保护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 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 | 第13页 |
(三) 个人信息受侵害的主要方式 | 第13-14页 |
1. 传统侵害方式——以涉及个人信息机构泄密为主 | 第13-14页 |
2. 新兴侵害方式——以互联网泄密为主 | 第14页 |
(四) 公法保护的含义与特点 | 第14-16页 |
1. 宪法保护的特点以及保护方式 | 第14-15页 |
2. 行政法保护的特点以及保护方式 | 第15页 |
3. 刑法保护的特点以及保护方式 | 第15-16页 |
(五) 公法保护与私法保护的联系与互补 | 第16-17页 |
(六) 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含义、价值目标与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三、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内容 | 第18-24页 |
(一) 个人信息宪法保护的内容 | 第18-20页 |
1. 个人信息与人格尊严 | 第18页 |
2. 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 | 第18-19页 |
3. 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 | 第19-20页 |
(二) 个人信息行政法保护的内容 | 第20-22页 |
1. 公民的权利 | 第20页 |
2. 公民的司法救济 | 第20-21页 |
3. 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 | 第21-22页 |
(三)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内容 | 第22-24页 |
1. 个人信息方面的刑事犯罪的界定 | 第22页 |
2. 个人信息方面的刑事犯罪的量刑 | 第22-24页 |
四、国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及其借鉴 | 第24-30页 |
(一) 美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24页 |
(二) 德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24-26页 |
1. 禁止法律许可的保留 | 第25页 |
2. 直接原则 | 第25页 |
3. 公开原则 | 第25页 |
4. 合目的性原则及必要原则 | 第25-26页 |
(三) 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26-27页 |
(四) 欧盟个人信息保护模式 | 第27-30页 |
五、我国个人信息的公法保护方式的实践考察 | 第30-34页 |
(一) 立法模式不明确 | 第30-31页 |
(二) 基本原则模糊 | 第31-32页 |
(三)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32-34页 |
1. 法律体系缺失 | 第32页 |
2. 法律内容不明确 | 第32页 |
3. 刑事领域的立法欠缺 | 第32-33页 |
4. 行政领域的立法比较滞后 | 第33-34页 |
六、完善我国个人信息公法保护的对策 | 第34-42页 |
(一) 立法完善 | 第34-35页 |
1. 在宪法中明确个人信息权 | 第34页 |
2. 制定并出台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34页 |
3. 构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的有机统一 | 第34-35页 |
(二) 司法完善 | 第35-38页 |
1. 宪法的司法完善 | 第35页 |
2. 行政法的司法完善 | 第35-37页 |
3. 刑法的司法完善 | 第37-38页 |
(三) 个人信息管理制度的完善 | 第38-41页 |
1. 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监管制度 | 第39-40页 |
2. 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社会监督 | 第40页 |
3. 个人信息保护中的社会公众监督 | 第40-41页 |
(四) 公民自我保护和网络服务商的自律机制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