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维医药简介及其毒性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37页 |
第一节 维医药简介 | 第18-29页 |
1 维药学及其发展过程简介 | 第18-21页 |
1.1 维药学发展萌芽期 | 第18-19页 |
1.2 维药学发展形成期 | 第19-20页 |
1.3 维药学发展成熟期 | 第20页 |
1.4 建国后维药学的发展与成就 | 第20-21页 |
2 维药学基础理论简介 | 第21-27页 |
2.1 维药的分类 | 第21-23页 |
2.2 维药的药味理论 | 第23-25页 |
2.3 维药的药性理论 | 第25-26页 |
2.4 维药的性级理论 | 第26-27页 |
3 维医方剂学基础理论简介 | 第27-29页 |
3.1 组方目的 | 第27-28页 |
3.1.1 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 第27-28页 |
3.1.2 保持或增强药物的疗效,扩大药物的治疗范围 | 第28页 |
3.1.3 利于保存 | 第28页 |
3.2 方剂的性味理论 | 第28-29页 |
3.2.1 方剂的药性理论 | 第28页 |
3.2.2 方剂的性级理论 | 第28-29页 |
3.3 方剂的用量规定 | 第29页 |
第二节 维药毒性相关内容现代研究进展 | 第29-34页 |
1 维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第29-32页 |
1.1 单味维药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1.2 维成药及维成方毒理学实验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2 维药毒性成分定量化学分析研究进展 | 第32页 |
3 维药炮制减毒方法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4 小结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相关文献研究 | 第37-148页 |
第一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维医药"毒"涵义的相关文献研究 | 第37-48页 |
1 致病因素即毒 | 第37-40页 |
1.1 外源性病因 | 第37-38页 |
1.1.1 中毒性病因 | 第37-38页 |
1.1.2 外热即毒 | 第38页 |
1.2 内源性病因 | 第38-40页 |
1.2.1 异常体液即毒 | 第38-40页 |
1.2.2 脏器腐败即毒 | 第40页 |
2 病症名之毒 | 第40-41页 |
2.1 脓毒 | 第40-41页 |
2.2 丹毒 | 第41页 |
3 药物之毒 | 第41-48页 |
3.1 广义之毒 | 第42页 |
3.2 狭义之毒 | 第42-48页 |
3.2.1 铅之毒 | 第43页 |
3.2.2 催吐剂及催泻剂之毒 | 第43页 |
3.2.3 热性药物之毒 | 第43页 |
3.2.4 饮用水之毒 | 第43-47页 |
3.2.5 酒之毒 | 第47-48页 |
3.2.6 其他 | 第48页 |
4 小结 | 第48页 |
第二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维药及其毒性反应汇总 | 第48-70页 |
1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第49-60页 |
1.1《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第49-50页 |
1.1.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第49-50页 |
1.1.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第50页 |
1.2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医学分册》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第50-52页 |
1.2.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第51页 |
1.2.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第51-52页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第52-53页 |
1.3.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第52页 |
1.3.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第52-53页 |
1.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维吾尔药饮片炮制规范》(2010年版)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第53页 |
1.4.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第53页 |
1.4.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第53页 |
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药材标准》(2010年版(第一册))单味毒性维药汇总 | 第53-54页 |
1.5.1 明确标明具有毒性的维药 | 第54页 |
1.5.2 未明确标明具有毒性但性能峻烈的维药 | 第54页 |
1.6 基于经典文献的毒性维药记载异同的汇总整理 | 第54-59页 |
1.7 中医与维医对于毒性药材描述异同的汇总整理 | 第59-60页 |
2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药物毒性反应汇总整理与分析 | 第60-70页 |
2.1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药物毒性反应汇总整理 | 第60-69页 |
2.1.1 矿物药 | 第60-62页 |
2.1.2 植物药 | 第62-68页 |
2.1.3 动物药 | 第68-69页 |
2.2 基于经典文献的单味毒性药物毒性反应累及系统和器官 | 第69-70页 |
3 小结 | 第70页 |
第三节 基于经典文献的减毒方法文献整理与归纳 | 第70-119页 |
1 炮制减毒 | 第71-80页 |
1.1 炮制减毒的总体目的 | 第71页 |
1.1.1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 第71页 |
1.1.2 改变和缓和药性和性级 | 第71页 |
1.1.3 便于服用 | 第71页 |
1.2 炮制减毒方法 | 第71-73页 |
1.2.1 净选 | 第71-72页 |
1.2.2 洗法 | 第72页 |
1.2.3 炒法 | 第72页 |
1.2.4 "库西台"法 | 第72-73页 |
1.2.5 炙法 | 第73页 |
1.2.6 去毒法 | 第73页 |
1.2.7 浮沉法 | 第73页 |
1.3 具体单味毒性维药的炮制方法汇总整理 | 第73-80页 |
1.3.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炮制方法汇总整理 | 第74-75页 |
1.3.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炮制方法汇总整理 | 第75-79页 |
1.3.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炮制方法汇总整理 | 第79-80页 |
2 矫正药减毒 | 第80-107页 |
2.1 配伍减毒 | 第80-97页 |
2.1.1 毒性药物常用配伍药对整理方法 | 第80-81页 |
2.1.2 毒性药物常用配伍药对整理结果 | 第81-96页 |
2.1.3 部分毒性药物常用配伍药对分析 | 第96-97页 |
2.2 矫正药对不良反应的纠正 | 第97页 |
2.3 具体毒性维药的矫正药汇总整理 | 第97-107页 |
2.3.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矫正药汇总整理 | 第97-99页 |
2.3.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矫正药汇总整理 | 第99-105页 |
2.3.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矫正药汇总整理 | 第105-107页 |
3 改变剂型减毒 | 第107页 |
4 机体自身解毒 | 第107-108页 |
4.1 天生热维持天然体液 | 第107页 |
4.2 天生热抵御寒热药物的入侵 | 第107-108页 |
5 食疗减毒 | 第108-109页 |
5.1 食疗减食物之毒 | 第108页 |
5.2 食疗减药物之毒 | 第108-109页 |
6 导吐法减毒 | 第109页 |
7 药物联用减毒 | 第109页 |
8 代用药减毒 | 第109-118页 |
8.1 代用药的概念 | 第109-110页 |
8.2 具体毒性维药代用药汇总整理 | 第110-118页 |
8.2.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代用药汇总整理 | 第110-111页 |
8.2.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代用药汇总整理 | 第111-117页 |
8.2.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代用药汇总整理 | 第117-118页 |
9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四节 维药用药原则、毒性维药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的文献整理 | 第119-146页 |
1 维药的用药原则 | 第119-124页 |
1.1 维药用药原则概述 | 第119-120页 |
1.2 治疗炎症肿胀的用药原则 | 第120-121页 |
1.3 治疗疼痛的用药原则 | 第121-122页 |
1.4 催泻药的用药原则 | 第122-123页 |
1.5 放血疗法的用药原则 | 第123页 |
1.6 特殊人群的用药原则 | 第123-124页 |
1.6.1 哺乳期妇女的用药原则 | 第124页 |
1.6.2 孕妇的用药原则 | 第124页 |
1.6.3 婴儿的用药原则 | 第124页 |
1.6.4 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 第124页 |
2 毒性维药的用药禁忌及用法用量的汇总整理 | 第124-146页 |
2.1 具体毒性维药的用药禁忌汇总整理 | 第125-133页 |
2.1.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用药禁忌汇总整理 | 第125页 |
2.1.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用药禁忌汇总整理 | 第125-129页 |
2.1.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用药禁忌汇总整理 | 第129-133页 |
2.2 具体毒性维药的用法与用量汇总整理 | 第133-146页 |
2.2.1 具体毒性矿物药的用法与用量汇总整理 | 第133-135页 |
2.2.2 具体毒性植物药的用法与用量汇总整理 | 第135-143页 |
2.2.3 具体毒性动物药的用法与用量汇总整理 | 第143-146页 |
3 小结 | 第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8页 |
第三章 基于现代文献的维成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 | 第148-181页 |
第一节 维成药单独用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 | 第148-155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48页 |
2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第148-155页 |
2.1 单独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种类的统计与分析 | 第149-152页 |
2.1.1 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种类 | 第149页 |
2.1.2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维成药中所含维药的关系 | 第149-152页 |
2.2 不良反应常见症状的统计与分析 | 第152-154页 |
2.2.1 概述维成药单独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 第152-153页 |
2.2.2 具体维成药单独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 第153-154页 |
2.2.3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人体组织系统的关系 | 第154页 |
2.3 给药途径的统计与分析 | 第154-155页 |
2.3.1 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的给药途径汇总 | 第155页 |
2.3.2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 | 第155页 |
2.4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 第155页 |
2.5 不良反应纠正结果 | 第155页 |
第二节 维成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文献研究 | 第155-177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156页 |
2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 第156-174页 |
2.1 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及其联合种类 | 第156-164页 |
2.1.1 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种类 | 第156页 |
2.1.2 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联合种类 | 第156-161页 |
2.1.3 小结 | 第161-164页 |
2.2 不良反应常见症状的统计与分析 | 第164-173页 |
2.2.1 概述维成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 第164-165页 |
2.2.2 具体维成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的常见症状 | 第165-173页 |
2.2.3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人体组织系统的关系 | 第173页 |
2.3 给药途径的统计与分析 | 第173-174页 |
2.3.1 发生不良反应的维成药联合用药的给药途径汇总 | 第173-174页 |
2.3.2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同给药途径的关系 | 第174页 |
2.4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 第174页 |
2.5 不良反应纠正结果 | 第174页 |
3 小结 | 第174页 |
4 讨论 | 第174-177页 |
4.1 不良反应发生原因 | 第174-176页 |
4.1.1 药物因素 | 第175-176页 |
4.1.2 机体因素 | 第176页 |
4.1.3 用药因素 | 第176页 |
4.2 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1页 |
结语 | 第181-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个人简介 | 第183-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