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钻探工程论文--钻头、钻具及工具论文

PDC切削齿的摩擦磨损机理及钻井参数的优化控制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13页
    1.2 PDC钻头的结构特性及损坏机理第13-17页
        1.2.1 PDC钻头及切削齿的结构第13-14页
        1.2.2 PDC钻头的切削机理及性能特点第14-16页
        1.2.3 PDC钻头的磨损机理第16-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3.1 PDC切削齿与岩石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PDC切削齿摩擦磨损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3 钻井参数优化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3.4 冲击动力学参数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3-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4.3 技术路线第25-26页
2 PDC钻头的钻井模型第26-51页
    2.1 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单齿力学分析第26-33页
        2.1.1 模型的假设第26-28页
        2.1.2 单齿力学分析第28-33页
    2.2 模型的理论推导第33-46页
        2.2.1 磨损面积方程的推导第33-35页
        2.2.2 切削面积方程的推导第35-38页
        2.2.3 磨损函数的推导第38-40页
        2.2.4 钻头寿命方程的推导第40-43页
        2.2.5 钻速方程的推导第43-44页
        2.2.6 钻头扭矩方程的推导第44-46页
    2.3 模型的验证第46-49页
    2.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3 PDC切削齿的摩擦磨损及其对钻头寿命的预测研究第51-70页
    3.1 材料硬度对其体积磨损率的影响第51-54页
    3.2 PDC切削齿磨损面温度的影响研究第54-57页
        3.2.1 磨损面温度对聚晶金刚石硬度的影响第54-55页
        3.2.2 考虑温度的PDC钻头磨损模型第55-57页
    3.3 摩擦温度的理论模型第57-63页
        3.3.1 瞬现温度的概念第58-59页
        3.3.2 接触面问题的假设第59-60页
        3.3.3 磨损面温度模型的建立第60-63页
    3.4 钻头寿命模型的建立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第63-67页
        3.4.1 钻头寿命模型第63-64页
        3.4.2 钻井参数对钻头使用寿命的影响第64-67页
    3.5 切削齿的摩擦磨损对PDC钻头优化控制的影响第67-68页
    3.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4 界面动摩擦特性的试验研究第70-90页
    4.1 试验系统简介第70-77页
        4.1.1 试验装置第70-72页
        4.1.2 试验原理第72-77页
    4.2 试验过程介绍第77-80页
        4.2.1 试验方案第77-79页
        4.2.2 岩石试样制备第79-80页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0-88页
        4.3.1 恒定旋转速率下的参量变化第80-84页
        4.3.2 恒定冲击速度下的参量变化第84-85页
        4.3.3 试验分析与讨论第85-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5 基于钻井参数优化的动态钻井策略第90-101页
    5.1 最优钻头性能(MBP)曲线第90-93页
    5.2 钻井程序的优化第93-97页
        5.2.1 逐钻优化方法第93-95页
        5.2.2 动态钻进策略第95-97页
    5.3 优化设计方法的对比第97-98页
    5.4 分析与讨论第98-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6 PDC切削齿钝化和岩石性能变化的现场检测方法第101-111页
    6.1 诊断模型的开发第101-105页
    6.2 随钻测量(MWD)数据解译方法的开发第105-107页
    6.3 钻井诊断模型的应用第107-110页
        6.3.1 岩性变化检测第107-109页
        6.3.2 钻头磨损验证第109-110页
    6.4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7.1 主要结论第111-112页
    7.2 创新点第112页
    7.3 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1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21-126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6页

论文共1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强型钢混凝土组合柱承载力与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不同离子胁迫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