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以长吉地区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论文选题依据 | 第12-14页 |
二、论文的主要概念解析 | 第14-17页 |
三、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问题 | 第17-20页 |
四、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章 区域发展扩散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的梳理 | 第22-25页 |
一、区域外部性研究 | 第22页 |
二、扩散效应研究 | 第22-24页 |
三、扩散模型研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研究成果的审视 | 第25-31页 |
一、扩散主体研究 | 第25-27页 |
二、扩散环境研究 | 第27-29页 |
三、扩散方式研究 | 第29-30页 |
四、扩散调控研究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发展扩散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第31-40页 |
第一节 中心—外围理论 | 第31-32页 |
一、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二、基于中心—外围理论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 第32页 |
第二节 极化—涓滴效应理论 | 第32-34页 |
一、极化—涓滴效应的内涵 | 第33页 |
二、极化—涓滴效应展的评价 | 第33-34页 |
第三节 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 第34-36页 |
一、增长极理论的学术基础 | 第34-35页 |
二、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形成 | 第35页 |
三、区域增长极的空间效应 | 第35-36页 |
第四节 梯度推移学说 | 第36-37页 |
一、梯度推移学说的内涵 | 第36-37页 |
二、梯度推移学说的评价 | 第37页 |
第五节 点轴理论 | 第37-38页 |
一、点轴理论的理论内涵 | 第37-38页 |
二、点轴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38页 |
第六节 区域外部性理论 | 第38-40页 |
一、区域外部性的理论基础 | 第38-39页 |
二、区域外部性的形成条件与作用特征 | 第39页 |
三、本文对区域外部性的基本认识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我国区域发展扩散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 | 第40-60页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平衡 | 第40-48页 |
一、资源禀赋与环境的差异性 | 第40-41页 |
二、产业发展与结构的差异性 | 第41-42页 |
三、区域城镇化的不平衡性 | 第42-43页 |
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 | 第43-45页 |
五、科技创新能力的差异性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区域发展扩散的动力机制 | 第48-54页 |
一、发达地区过度集聚与扩散需求 | 第48-49页 |
二、城乡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转变 | 第49-50页 |
三、区域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 第50-51页 |
四、区域交通联系的支撑 | 第51-52页 |
五、区域政策体系的引导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区域发展扩散的空间模式 | 第54-60页 |
一、中心—外围的圈层扩散 | 第54-55页 |
二、交通引导的轴带扩散 | 第55-56页 |
三、跳跃式组团扩散 | 第56-57页 |
四、低密度连续蔓延扩散 | 第57-60页 |
第四章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60-85页 |
第一节 传统理论分析框架 | 第60-62页 |
一、交易成本理论 | 第60-61页 |
二、贸易交流理论 | 第61页 |
三、市场竞争理论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现代理论分析的视角 | 第62-66页 |
一、直接投资效应 | 第62-63页 |
二、规模经济效应 | 第63-64页 |
三、长期增长效应 | 第64-65页 |
四、产业集聚效应 | 第65-66页 |
第三节 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 第66-79页 |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 第66-69页 |
二、厦泉漳城市联盟 | 第69-72页 |
三、京津冀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 | 第72-76页 |
四、长三角城市群整合发展 | 第76-79页 |
第四节 我国区域一体化实践的评价 | 第79-85页 |
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 | 第79-80页 |
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差异性 | 第80-81页 |
三、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阶段性 | 第81-82页 |
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制度限制性 | 第82-83页 |
五、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客观必然性 | 第83-85页 |
第五章 长吉区域发展与扩散系统分析 | 第85-134页 |
第一节 长吉区域形成发展的地域因素 | 第85-103页 |
一、地理区位与交通条件 | 第85-92页 |
二、历史基础与时空关联 | 第92-95页 |
三、产业发展差异与互补 | 第95-101页 |
四、城市功能差异与联系 | 第101-103页 |
第二节 长吉城市单体发展的集聚与扩散 | 第103-110页 |
一、长吉二市的集聚发展分析 | 第103-107页 |
二、长吉二市的扩散发展分析 | 第107-110页 |
第三节 长吉区域的形成发展 | 第110-120页 |
一、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 第110-115页 |
二、区域人口与城镇整体布局 | 第115-120页 |
第四节 长吉区域发展扩散效应 | 第120-134页 |
一、长吉区域与吉林省域经济发展 | 第120-124页 |
二、长吉区域与吉林中部城市群发展 | 第124-128页 |
三、长吉区域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第128-131页 |
四、长吉区域与哈长城市群发展 | 第131-134页 |
第六章 长吉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空间重构 | 第134-169页 |
第一节 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区域背景 | 第134-138页 |
一、东北亚国际合作区位优越 | 第134-136页 |
二、我国区域一体化格局逐渐成型 | 第136-137页 |
三、吉林省经济空间格局亟需协调 | 第137页 |
四、“长吉图”国家战略的政策机遇 | 第137-138页 |
第二节 长吉区域产业整合格局 | 第138-143页 |
一、产业体系的构建 | 第138-139页 |
二、产业空间的整合 | 第139-141页 |
三、产业部门的融合 | 第141-142页 |
四、产业发展的创新 | 第142-143页 |
第三节 长吉区域城镇整合与一体化 | 第143-147页 |
一、区域城镇等级体系的调整 | 第143-145页 |
二、区域城镇职能结构的转变 | 第145-146页 |
三、区域城镇空间体系的构建 | 第146-147页 |
第四节 长吉区域功能空间的整合 | 第147-151页 |
一、主体功能区空间管制 | 第147-149页 |
二、重点功能空间的发展 | 第149-150页 |
三、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 | 第150-151页 |
第五节 长吉区域基础设施的整合 | 第151-159页 |
一、综合性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 | 第151-153页 |
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 第153-156页 |
三、区域市政设施的整合 | 第156-158页 |
四、提升区域信息功能 | 第158-159页 |
第六节 长吉区域生态空间的整合 | 第159-163页 |
一、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价 | 第160页 |
二、区域生态空间的整合 | 第160-161页 |
三、区域生态环境的优化 | 第161-163页 |
第七节 长吉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 | 第163-169页 |
一、政府管理调控的创新 | 第163-165页 |
二、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 | 第165-166页 |
三、区域协调机制的创新 | 第166-1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69-172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169-170页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0-171页 |
三、不足与展望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1页 |
后记 | 第181-18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