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营养卫生、食品卫生论文--各类型人群的营养论文--儿童、少年营养论文

不同供餐模式学生餐的营养学和经济学评价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语检索第6-8页
中文摘要第8-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前言第13-23页
    1 研究背景第15-19页
    2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第19页
    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9-20页
    4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0-23页
第一部分 不同供餐模式学生餐的营养改善效果评价第23-71页
    1 对象和方法第25-36页
    2 结果第36-62页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第36-37页
        2.2 学校供餐模式的选择第37-38页
        2.3 体检指标第38-47页
        2.4 血生化指标第47-52页
        2.5 学生文化课成绩第52-55页
        2.6 膳食供应情况第55-62页
    3 讨论第62-69页
        3.1 不同国家或地区学生营养餐的供餐模式选择第62-63页
        3.2 我国学生营养餐的供餐模式和供餐食物选择第63-65页
        3.3 我国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营养改善效果第65-66页
        3.4 不同供餐模式对营养改善效果的影响第66-69页
    4 小结第69页
    5 建议第69-71页
第二部分 不同供餐模式学生餐的经济学评价第71-115页
    1 对象和方法第73-89页
    2 结果第89-105页
        2.1 干预成本第89-92页
        2.2 不同供餐模式成本效果分析第92-94页
        2.3 不同供餐模式成本效用分析第94-95页
        2.4 不同供餐模式成本效益分析第95-96页
        2.5 敏感性分析第96-97页
        2.6 定性访谈结果第97-102页
        2.7 实地观察结果第102-105页
    3 讨论第105-113页
        3.1 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特点第105-107页
        3.2 不同供餐模式学生餐的经济学评价与比较第107-110页
        3.3 定性研究方法在本研究中的运用第110-113页
    4 小结第113页
    5 建议第113-115页
创新点和局限性 结论第115-121页
    创新点和局限性第117-119页
    结论第119-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9页
个人简历第129-131页
发表文章第131-153页
    综述第131-135页
    论著第135-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WI静脉不对称征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人乳中B族维生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