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3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重难点 | 第13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4-31页 |
2.1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14页 |
2.1.1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 第14页 |
2.1.2 竞争优势理论与钻石模型理论 | 第14页 |
2.2 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8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3 综述小结 | 第17-18页 |
2.3 体育服务业 | 第18-25页 |
2.3.1 关于体育产业的研究 | 第18-21页 |
2.3.2 关于体育服务业的研究 | 第21-24页 |
2.3.3 体育服务业的产业属性分析 | 第24页 |
2.3.4 体育服务业的界定 | 第24-25页 |
2.3.5 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 | 第25页 |
2.4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 | 第25-31页 |
2.4.1 关于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研究 | 第25-28页 |
2.4.2 关于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第28-30页 |
2.4.3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的界定 | 第30-31页 |
3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1-40页 |
3.1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1页 |
3.1.1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页 |
3.1.2 科学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页 |
3.1.3 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31页 |
3.2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3.2.1 基础竞争力方面(间接影响) | 第32-33页 |
3.2.2 核心竞争力方面(直接影响) | 第33-34页 |
3.2.3 环境竞争力方面(间接影响) | 第34-35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35-40页 |
3.3.1 构建思路 | 第35页 |
3.3.2 指标初选 | 第35-37页 |
3.3.3 指标精选 | 第37-39页 |
3.3.4 确立指标体系 | 第39-40页 |
4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0-48页 |
4.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第40-41页 |
4.2 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第41-42页 |
4.3 构造判断矩阵 | 第42页 |
4.4 确定指标权重与一致性检验 | 第42-43页 |
4.4.1 计算权重的方法比较 | 第42-43页 |
4.4.2 一致性检验说明 | 第43页 |
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3-46页 |
4.6 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指数 | 第46-48页 |
5 基于评价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分析与启示 | 第48-51页 |
5.1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5.2 对评价与提升我国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的启示 | 第51页 |
6 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 | 第51-53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51-52页 |
6.2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3 对提升我国体育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 第52-53页 |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附件 | 第60-84页 |
附件一 区域(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词条收集 | 第60-67页 |
附件二 第一轮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评议表 | 第67-69页 |
附件三 第二轮区域体育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评议表 | 第69-71页 |
附件四 层次分析法(AHP)调查表 | 第71-76页 |
附件五 美国各行政州数据汇总 | 第76-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