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聚磷激酶基因生物构建及其聚磷特性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ACT | 第9-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前言 | 第13-17页 |
1.1.1 国内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危害 | 第13-14页 |
1.1.2 富营养化水体防治 | 第14-16页 |
1.1.3 生物除磷机理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1.2.1 聚磷微生物及聚磷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1.2.2 富营养化水体植物修复技术进展 | 第22-24页 |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24-2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3页 |
第二章 高效聚磷工程菌构建及其聚磷潜力研究 | 第33-57页 |
2.1 引言 | 第33-35页 |
2.2 高聚磷酸盐转基因工程菌构建 | 第35-42页 |
2.2.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8页 |
2.2.2 超积累磷工程菌的鉴定及其聚磷能力测定 | 第38-42页 |
2.3 SBBFR反应器转基因聚磷菌除磷特性研究 | 第42-53页 |
2.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2.3.2 实验结果 | 第44-50页 |
2.3.3 结果讨论 | 第50-53页 |
2.4 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第三章 转基因植物材料快速获取 | 第57-73页 |
3.1 宽叶香蒲根尖诱导愈伤组织及苗再生研究 | 第57-65页 |
3.1.1 引言 | 第57-59页 |
3.1.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3.2 黄菖蒲悬浮培养 | 第65-69页 |
3.2.1 黄菖蒲种子的采集和灭菌 | 第65-66页 |
3.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66页 |
3.2.3 悬浮培养的建立 | 第66-69页 |
3.3 小结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第四章 植物转基因方法研发及聚磷转基因植物构建 | 第73-109页 |
4.1 引言 | 第73-79页 |
4.2 TN5转座酶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方法研发 | 第79-94页 |
4.2.1 试剂、材料与培养基 | 第79-80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80-85页 |
4.2.3 实验结果 | 第85-94页 |
4.3 转基因水稻构建 | 第94-100页 |
4.3.1 重组质粒构建与农杆菌转化 | 第94-95页 |
4.3.2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 | 第95-96页 |
4.3.3 Tn5转座子介导的基因枪转化 | 第96-99页 |
4.3.4 植物总DNA提取 | 第99页 |
4.3.5 水稻聚磷能力测定 | 第99-100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4页 |
4.5 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1页 |
5.1 结论 | 第109-110页 |
5.2 展望 | 第110-111页 |
研究成果与科研经历 | 第111-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附录一 TN5转座酶基因枪粙稻转化方法 | 第117-129页 |
附录二 常见植物组培培养基配方 | 第129-131页 |
附录三 宽叶香蒲和黄菖蒲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131-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