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与泰山山顶大气新粒子形成研究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大气新粒子形成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新粒子的生成和成长 | 第14-16页 |
1.2 大气新粒子形成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2 新粒子形成测量技术 | 第16-17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2.1 观测站及监测时间 | 第19-20页 |
2.2 颗粒物粒径分布仪器介绍 | 第20-22页 |
2.2.1 NAIS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0-21页 |
2.2.2 WPS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2.3 其他相关分析仪器 | 第22页 |
2.4 数据分析 | 第22-24页 |
2.4.1 生成速率计算 | 第22-23页 |
2.4.2 成长速率计算 | 第23页 |
2.4.3 气态硫酸估计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泰山山顶观测站新粒子形成研究 | 第24-40页 |
3.1 泰山山顶新粒子形成特征 | 第24-29页 |
3.1.1 泰山山顶新粒子形成事件判定 | 第24-25页 |
3.1.2 特征参数 | 第25-29页 |
3.2 影响泰山山顶新粒子形成的因素 | 第29-37页 |
3.2.1 凝结汇和气态硫酸 | 第30-33页 |
3.2.2 二氧化硫和臭氧 | 第33-34页 |
3.2.3 气象条件 | 第34-35页 |
3.2.4 后向气流 | 第35-37页 |
3.3 霾条件下的新粒子形成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济南观测站新粒子形成研究 | 第40-46页 |
4.1 济南新粒子形成特征 | 第40-42页 |
4.1.1 济南新粒子形成事件判定 | 第40-41页 |
4.1.2 特征参数 | 第41-42页 |
4.2 影响济南新粒子形成的因素 | 第42-46页 |
第五章 泰山山顶和济南新粒子形成对比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48-5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