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7页 |
1.1 金银花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2-13页 |
1.1.1 有机酸类 | 第12页 |
1.1.2 黄酮类 | 第12-13页 |
1.1.3 挥发油 | 第13页 |
1.2 金银花的活性研究 | 第13-14页 |
1.2.1 抗氧化 | 第13页 |
1.2.2 抗菌抗病毒 | 第13-14页 |
1.2.3 保肝利胆 | 第14页 |
1.2.4 抗炎解热 | 第14页 |
1.3 金银花干燥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1.4 金银花提取主要活性成分方法的研究 | 第15-17页 |
1.4.1 高速剪切提取法 | 第15-16页 |
1.4.2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6-17页 |
1.4.3 热回流提取法 | 第17页 |
1.5 金银花褐变机理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5.1 多酚氧化酶 | 第17-18页 |
1.5.2 过氧化物酶 | 第18-19页 |
1.5.3 酶促褐变 | 第19-20页 |
1.6 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研究 | 第20-23页 |
1.6.1 绿原酸合成途径 | 第20-21页 |
1.6.2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 | 第21-22页 |
1.6.3 苯丙烷类代谢途径关键酶研究 | 第22-23页 |
1.7 金银花的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7.1 金银花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23页 |
1.7.2 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1.8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1.8.1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9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2.4.1 高速剪切提取金银花活性成分工艺的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2.4.2 金银花不同干燥温度下活性成分及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0-34页 |
2.4.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9页 |
3.1 高速剪切提取金银花活性成分工艺研究 | 第35-40页 |
3.1.1 单因素分析 | 第35-37页 |
3.1.2 正交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3.1.3 提取工艺验证 | 第38-39页 |
3.1.4 高速剪切提取方法学研究 | 第39-40页 |
3.1.5 不同提取法比较 | 第40页 |
3.2 金银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40-44页 |
3.2.1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40-41页 |
3.2.2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41-42页 |
3.2.3 还原力测定实验 | 第42页 |
3.2.4 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3.3 不同品种、花期对金银花活性成分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 金银花不同干燥温度对金银花质量和品质的影响 | 第45-49页 |
3.4.1 金银花不同干燥温度的相对电导率的动态变化 | 第45-46页 |
3.4.2 金银花不同干燥温度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6-47页 |
3.4.3 金银花不同干燥温度的SOD活性的动态变化 | 第47-48页 |
3.4.4 金银花不同干燥温度的活性成分含量变化 | 第48-49页 |
3.5 金银花低温干燥中活性成分含量及生理生化动态变化 | 第49-59页 |
3.5.1 水分含量变化 | 第49-50页 |
3.5.2 金银花低温干燥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 | 第50-52页 |
3.5.3 相关代谢酶动态变化 | 第52-53页 |
3.5.4 相关合成酶动态变化 | 第53-55页 |
3.5.5 检测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第55-56页 |
3.5.6 金银花低温干燥过程中活性成分同相关酶活性的相关分析 | 第56-59页 |
4 讨论 | 第59-60页 |
4.1 高速剪切提取金银花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59页 |
4.2 金银花干制过程中褐变的生理变化研究 | 第59页 |
4.3 关键酶基因的表达 | 第59-60页 |
5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