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腐蚀与保护、金属表面处理论文--腐蚀的控制与防护论文--金属表面防护技术论文

基体表面织构化TiAlN涂层刀具的制备与应用的基础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1章 绪论第16-34页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1.2 TiAlN涂层刀具第18-25页
        1.2.1 TiAlN涂层的性能第18-20页
        1.2.2 改善TiAlN涂层刀具性能的研究现状第20-25页
    1.3 刀具表面织构化的研究现状第25-32页
        1.3.1刀具表面织构化基本原理第26页
        1.3.2 刀具表面织构化技术研究现状第26-27页
        1.3.3 表面织构刀具的切削性能研究现状第27-32页
    1.4 本课题的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2-34页
第2章 TiAlN涂层刀具基体表面微纳织构的制备第34-72页
    2.1 基体表面织构化TiAlN涂层刀具的概念第34-38页
    2.2 TiAlN涂层刀具基体材料的确定第38-44页
    2.3 基体表面激光织构化原理第44-49页
    2.4 TiAlN涂层刀具基体表面微纳织构的制备第49-69页
        2.4.1 基体表面微纳织构的制备工艺第49-53页
        2.4.2 基体表面微织构的制备第53-61页
        2.4.3 基体表面纳织构的制备第61-68页
        2.4.4 基体表面微纳复合织构的制备第68-69页
    2.5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3章 基体表面织构化对TiAlN涂层微观结构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第72-108页
    3.1 基体表面织构化TiAlN涂层刀具的制备第72-76页
        3.1.1 TiAlN涂层的制备工艺第72-74页
        3.1.2 基体表面织构化TiAlN涂层刀具表面形貌第74-76页
    3.2 TiAlN涂层性能测试方法第76-79页
        3.2.1 微观结构、成分与物相分析第76页
        3.2.2 表面硬度及弹性模量测试第76-77页
        3.2.3 涂层结合强度测试第77-78页
        3.2.4 基体表面接触角的测定第78-79页
    3.3 基体表面织构化对TiAlN涂层性能的影响第79-93页
        3.3.1 微观结构第79-82页
        3.3.2 表面硬度及弹性模量第82-84页
        3.3.3 晶体结构第84-86页
        3.3.4 涂层结合强度第86-93页
    3.4 基体表面织构化提高TiAlN涂层结合强度的机理分析第93-105页
        3.4.1 TiAlN涂层与织构化基体的匹配性分析第94-96页
        3.4.2 激光织构化基体的比表面积第96-98页
        3.4.3 激光织构化基体的湿润性能第98-102页
        3.4.4 基体表面织构化TiAlN涂层系统的应力状态第102-105页
    3.5 本章小结第105-108页
第4章 基体表面织构化TiAlN涂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第108-130页
    4.1 试验方法第108-111页
        4.1.1 试验设备第108-109页
        4.1.2 试验方案第109-111页
    4.2 基体表面织构化对TiAlN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第111-128页
        4.2.1 短滑动时间摩擦试验第111-123页
        4.2.2 长滑动时间摩擦试验第123-128页
    4.3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5章 基体表面织构化TiAlN涂层刀具的切削性能研究第130-150页
    5.1 试验方法第130-131页
    5.2 基体表面织构化TiAlN涂层刀具的切削性能第131-143页
        5.2.1 切削力第131-133页
        5.2.2 刀-屑接触面摩擦系数第133-134页
        5.2.3 剪切角第134-135页
        5.2.4 已加工表面粗糙度第135页
        5.2.5 刀面磨损形貌第135-143页
    5.3 基体表面织构化改善TiAlN涂层刀具切削性能机理第143-147页
        5.3.1 表面织构改善刀-屑界面的接触特性第144-146页
        5.3.2 表面织构提高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第146-147页
    5.4 本章小结第147-15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50-156页
    6.1 全文结论第150-153页
    6.2 研究展望第153-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8页
致谢第168-17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获得的荣誉奖励第170-173页
英文论文第173-18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脑功能网络的脑力疲劳检测技术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下一篇:功率分流式行星齿轮传动系统建模及动态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