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20页 |
| ·我国烟草病毒病的发生概括 | 第10-11页 |
| ·植物RNA病毒变异的三大机制 | 第11-12页 |
| ·突变 | 第11页 |
| ·重组 | 第11-12页 |
| ·重排 | 第12页 |
| ·马铃薯Y病毒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 第12-13页 |
| ·PVY株系分化多样性 | 第13-17页 |
| ·PVY株系的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 ·生物学方法 | 第17页 |
|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 第17-18页 |
| ·RT-PCR方法 | 第18-19页 |
| ·核酸杂交 | 第19页 |
| ·侵染我国烟草的PVY株系研究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 ·材料 | 第20-21页 |
| ·毒源采集和保存 | 第20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20页 |
| ·菌种保存 | 第20-21页 |
| ·酶、试剂及仪器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32页 |
| ·TRNzol法提烟草总RNA | 第21-22页 |
| ·间接ELISA方法 | 第22-23页 |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3-24页 |
| ·PCR反应 | 第24-25页 |
| ·cDNA 5’末端快速扩增(5’RACE) | 第25-26页 |
| ·DNA片段的回收和连接反应 | 第26-27页 |
| ·氯化铷法制备感受态细胞 | 第27-28页 |
| ·连接产物转化 | 第28页 |
| ·质粒的提取 | 第28-29页 |
| ·质粒的酶切鉴定反应 | 第29页 |
| ·引物设计 | 第29-31页 |
| ·序列测定、拼接与分析 | 第31-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3页 |
| ·四个烟草病毒样品的田间症状表现 | 第32-33页 |
| ·间接ELISA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 ·烟草总R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 第34页 |
| ·PVY全序列扩增结果 | 第34-41页 |
| ·PVY-GX-1基因组序列克隆 | 第34-37页 |
| ·PVY-GX-2、PVY-GX-3、PVY-GX-4基因组序列克隆 | 第37-41页 |
| ·四个侵染广西烟草的PVY分离物基因组结构 | 第41-44页 |
| ·与其它PVY株系或分离物的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44-45页 |
| ·PVY基因组结构重组分析 | 第45-49页 |
|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9-53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3-57页 |
| ·结论 | 第53页 |
| ·间接ELISA检测结果 | 第53页 |
| ·侵染广西烟草的马铃薯Y病毒全长序列测定 | 第53页 |
| ·基因组重组结构及进化分析 | 第53页 |
| ·讨论 | 第53-57页 |
| ·侵染广西烟草的马铃薯Y病毒株系讨论 | 第53-54页 |
| ·传统生物学在PVY鉴定中的作用 | 第54页 |
| ·血清学分析PVY株系鉴定中的作用 | 第54-55页 |
| ·烟草脉坏死症状的决定性基因的研究 | 第55-56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 附录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所发表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