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及效应分析--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8-12页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2-13页
        1.3.1 研究目标第12页
        1.3.2 研究内容第12页
        1.3.3 技术路线第12-13页
    1.4 论文结构组织与安排第13-14页
    1.5 研究创新点第14-15页
2 基础理论与方法第15-18页
    2.1 可步行性概念第15页
    2.2 研究方法第15-18页
        2.2.1 可步行性评价模型第15-16页
        2.2.2 空间自相关第16页
        2.2.3 双变量空间相关第16-17页
        2.2.4 道路绿化第17-18页
3 研究区及数据概况第18-24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18-19页
    3.2 数据介绍第19-21页
    3.3 数据处理第21-24页
4 武汉市主城区可步行性评价第24-38页
    4.1 日常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第24-26页
        4.1.1 功能密度第24-25页
        4.1.2 功能混合度第25-26页
    4.2 武汉市主城区可步行性评价第26-31页
        4.2.1 设施使用频率及多样性第26-27页
        4.2.2 设施可步行性衰减规律第27-28页
        4.2.3 可步行性评价及结果分析第28-31页
    4.3 各类口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估第31-35页
        4.3.1 基于全域的可步行性评估第31-33页
        4.3.2 基于环路的可步行性评估第33-35页
    4.4 可步行性差异的因子解释第35-37页
    4.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5 社区可步行性评价及效应分析第38-53页
    5.1 研究区社区可步行性第38-39页
    5.2 可步行性与社会经济第39-44页
        5.2.1 房价分布空间特征第39-40页
        5.2.2 可步行性与房价第40-42页
        5.2.3 房价解释模型第42-44页
    5.3 可步行性与环境正义第44-48页
        5.3.1 环境正义第44页
        5.3.2 绿化系数第44-48页
    5.4 可步行性与老年人口第48-52页
        5.4.1 数量关系第48-49页
        5.4.2 空间分布第49-50页
        5.4.3 步行指数-老年人口密度空间相关第50-52页
    5.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53-56页
    6.1 结论第53-54页
    6.2 展望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户外增强现实的地理实体目标识别与检测
下一篇: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s Megacities:a Geo-spatial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