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模块化建筑综述 | 第10-12页 |
1.1.1 建筑工业化、装配化与模块化 | 第10-11页 |
1.1.2 模块化建筑的优势 | 第11-12页 |
1.1.3 模块化建筑结构体系 | 第12页 |
1.2 模块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模块建筑的国内外实例 | 第18-22页 |
1.3.1 国外实例 | 第18-20页 |
1.3.2 国内实例 | 第20-2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多层钢结构模块连接节点简化研究 | 第23-39页 |
2.1 多层钢结构模块连接设计 | 第23-26页 |
2.1.1 模块单元连接设计 | 第23-24页 |
2.1.2 模块单元与钢框架连接设计 | 第24-26页 |
2.2 多层钢结构模块连接简化分析 | 第26-27页 |
2.2.1 模块单元连接简化分析 | 第26页 |
2.2.2 模块单元与钢框架连接简化分析 | 第26-27页 |
2.3 模块单元连接简化合理性分析 | 第27-35页 |
2.3.1 有限元模型单元的选取以及本构关系的定义 | 第27-29页 |
2.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2.3.3 模块单元连接简化的合理性验证 | 第30-35页 |
2.4 模块单元与钢框架连接的有限元分析 | 第35-38页 |
2.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2.4.2 模块单元与框架连接简化的合理性验证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模块柱计算长度系数研究 | 第39-56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模块柱计算长度系数理论研究 | 第39-48页 |
3.2.1 模块单元框架计算模型 | 第39-40页 |
3.2.2 计算长度系数理论分析 | 第40-44页 |
3.2.3 双梁等效刚度研究及模块柱计算长度公式 | 第44-48页 |
3.3 无侧移模块柱计算长度系数有限元分析 | 第48-51页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3.3.2 计算长度细数有限元分析 | 第49-50页 |
3.3.3 计算长度细数参数化分析 | 第50-51页 |
3.4 有侧移模块柱计算长度系数有限元分析 | 第51-54页 |
3.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3.4.2 计算长度细数有限元分析 | 第52页 |
3.4.3 计算长度细数参数化分析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多层钢结构模块结构设计与分析 | 第56-72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56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4.2.1 结构体系的选择 | 第56-57页 |
4.2.2 模块单元的划分 | 第57-58页 |
4.2.3 模块单元类型 | 第58页 |
4.2.4 模块连接及整体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3 有限元模型计算信息 | 第59-62页 |
4.3.1 结构设计参数 | 第59-60页 |
4.3.2 结构荷载信息 | 第60-61页 |
4.3.3 结构构件设计 | 第61-62页 |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62-66页 |
4.4.1 周期与振型 | 第62-63页 |
4.4.2 结构应力计算 | 第63-64页 |
4.4.3 结构位移计算 | 第64-66页 |
4.5 模块单元连接进一步简化方法 | 第66-70页 |
4.5.1 简化方式 | 第66页 |
4.5.2 刚接模型计算结果 | 第66-70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70-72页 |
第五章 多层钢结构模块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72-89页 |
5.1 时程分析概述 | 第72-75页 |
5.1.1 抗震分析基本理论[71,72] | 第72-73页 |
5.1.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3-75页 |
5.2 多层钢结构模块建筑弹性时程分析 | 第75-84页 |
5.2.1 基底剪力 | 第75-77页 |
5.2.2 应力分析 | 第77-81页 |
5.2.3 层间位移角 | 第81-83页 |
5.2.4 顶点位移 | 第83-84页 |
5.3 多层钢结构模块建筑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84-88页 |
5.3.1 层间位移角 | 第84-86页 |
5.3.2 顶点位移 | 第86-87页 |
5.3.3 构件屈服状态 | 第87-88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90页 |
6.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