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1.1 弦支穹顶结构的起源 | 第9页 |
1.1.2 弦支穹顶结构的特点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已建工程 | 第10-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已建工程 | 第12-1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椭圆形弦支穹顶结构结构性能分析 | 第17-30页 |
2.1 平面系数 | 第17-18页 |
2.2 计算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选取 | 第18-20页 |
2.2.1 计算模型建立 | 第18-19页 |
2.2.2 计算荷载条件及荷载组合 | 第19-20页 |
2.3 节点竖向位移计算结果 | 第20-24页 |
2.3.1 位移值输出节点选取 | 第20页 |
2.3.2 节点竖向位移 | 第20-24页 |
2.4 环索内力计算结果 | 第24-27页 |
2.4.1 内力值输出单元选取 | 第24页 |
2.4.2 δ=0.6 弦支穹顶结构环索内力计算结果 | 第24-25页 |
2.4.3 环索、径索、撑杆空间力的平衡关系分析 | 第25-26页 |
2.4.4 环索内力与平面系数 | 第26-27页 |
2.5 撑杆内力计算结果 | 第27-29页 |
2.5.1 内力值输出单元选取 | 第28页 |
2.5.2 撑杆内力计算结果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分块布置环索的椭圆形弦支穹顶结构性能分析 | 第30-41页 |
3.1 计算模型建立 | 第30-31页 |
3.2 节点竖向位移计算结果及对比 | 第31-36页 |
3.2.1 位移值输出节点选取 | 第31页 |
3.2.2 节点竖向位移结算结果 | 第31-36页 |
3.3 环索内力计算结果 | 第36-38页 |
3.3.3 内力值输出单元选取 | 第36页 |
3.3.4 环索内力计算结果 | 第36-38页 |
3.4 撑杆内力计算结果 | 第38-40页 |
3.4.1 内力值输出单元选取 | 第38页 |
3.4.2 撑杆内力计算结果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结构性能对比分析及建议适用范围 | 第41-51页 |
4.1 模型建立特点及空间几何特点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4.1.1 撑杆及预应力拉索单元用量 | 第41-42页 |
4.1.2 索撑体系空间几何关系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4.2 节点竖向位移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3-45页 |
4.3 环索内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4.3.3 环索内力平均值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4.3.4 环索内力标准差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4.4 撑杆内力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7-49页 |
4.4.1 撑杆内力平均值对比分析 | 第48页 |
4.4.2 撑杆内力标准差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4.5 分块布置环索的弦支穹顶结构建议适用范围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自振特性对比分析及地震时程分析 | 第51-60页 |
5.1 基本振型及周期对比分析 | 第51-55页 |
5.1.1 无阻尼自由震动方程 | 第51页 |
5.1.2 基本振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4页 |
5.1.3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5.2 新型布索方式弦支穹顶结构地震时程分析 | 第55-59页 |
5.2.1 计算参数选取 | 第55页 |
5.2.2 位移时程分析结果 | 第55-58页 |
5.2.3 内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6.1 结论 | 第60-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