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 小球藻物种资源 | 第13-14页 |
1.1 微藻的分类和特点 | 第13页 |
1.2 小球藻的特点 | 第13-14页 |
2 小球藻应用前景 | 第14-21页 |
2.1 优势 | 第14-17页 |
2.2 培养条件 | 第17页 |
2.3 微藻油脂的合成与积累 | 第17-20页 |
2.4 小球藻细胞内活性物质 | 第20-21页 |
2.4.1 多糖 | 第20页 |
2.4.2 蛋白质 | 第20页 |
2.4.3 色素 | 第20-21页 |
2.4.4 脂肪酸 | 第21页 |
3 氮对微藻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21-22页 |
4 DNA条形码 | 第22-26页 |
4.1 小球藻分类现状 | 第22页 |
4.2 DNA条形码概念及原理 | 第22页 |
4.3 DNA条形码技术的操作及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4.4 优势及局限性 | 第23-24页 |
4.5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 第24-26页 |
4.5.1 DNA条形码技术在动物分类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4.5.2 DNA条形码技术在高等植物分类中的应用 | 第25页 |
4.5.3 DNA条形码技术在微藻分类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4.6 研究进展及展望 | 第26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不同环境下小球藻DNA条形码系统构建 | 第27-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29页 |
1.3 测定方法 | 第29-33页 |
1.3.1 样品采集与预培养 | 第29-31页 |
1.3.2 分离纯化 | 第31页 |
1.3.3 微藻基因组DNA提取 | 第31-32页 |
1.3.4 PCR扩增与测序 | 第32-33页 |
1.3.5 序列拼接比对与相似性分析 | 第33页 |
1.3.6 K2P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2页 |
2.1 分离纯化 | 第33页 |
2.2 序列比对及分析 | 第33-42页 |
2.2.1 不同藻株的ITS序列对比分析 | 第35-39页 |
2.2.2 不同藻株的16S序列对比分析 | 第39-42页 |
2.2.3 ITS和16S序列的比较 | 第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三章 两株小球藻的氮响应研究 | 第45-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1.2 培养条件及方法 | 第46页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1.4 测量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47-49页 |
1.4.1 生长的测定 | 第47页 |
1.4.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1.4.3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8页 |
1.4.4 多糖含量测定 | 第48页 |
1.4.5 总脂含量测定 | 第48页 |
1.4.6 中性脂含量测定 | 第48页 |
1.4.7 脂肪酸含量测定 | 第48-49页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1页 |
2.1 生长特性 | 第49-52页 |
2.1.1 生长曲线 | 第49-51页 |
2.1.2 叶绿素组成与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2.2 多糖 | 第52-54页 |
2.3 蛋白质 | 第54-55页 |
2.4 中性脂 | 第55-56页 |
2.5 总脂 | 第56-59页 |
2.6 脂肪酸 | 第59-61页 |
3 讨论 | 第61-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5页 |
展望 | 第65-67页 |
创新点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目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