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用地荒废问题研究--以河南省襄城县为例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9-20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1.2.3 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7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1.3.2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1.4 研究重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4.1 研究重点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18页 |
| 1.5.1 研究创新 | 第18页 |
| 1.5.2 研究不足 | 第18页 |
| 1.6 分析框架 | 第18-20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2.1.1 农田水利 | 第20页 |
| 2.1.2 水利用地 | 第20页 |
| 2.1.3 土地荒废 | 第20-21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2页 |
| 2.2.2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 第22页 |
| 2.2.3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2-24页 |
| 第3章 襄城县农田水利用地荒废问题现状及影响分析 | 第24-37页 |
| 3.1 襄城县概况 | 第24-25页 |
| 3.2 襄城县农田水利用地荒废问题现状 | 第25-35页 |
| 3.2.1 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 第25-26页 |
| 3.2.2 水利用地荒废问题的现状调查 | 第26-35页 |
| 3.3 襄城县农田水利用地荒废影响分析 | 第35-37页 |
| 3.3.1 水利用地荒废对耕地利用的影响 | 第35-36页 |
| 3.3.2 水利用地荒废对土地生态的影响 | 第36-37页 |
| 第4章 襄城县农田水利用地荒废问题原因分析 | 第37-44页 |
| 4.1 政府管理欠缺 | 第37-39页 |
| 4.1.1 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 | 第37页 |
| 4.1.2 基层管理欠缺 | 第37-39页 |
| 4.2 农户缺乏管理维护责任 | 第39-41页 |
| 4.2.1 在灌溉时以满足需求为主 | 第39页 |
| 4.2.2 对零碎土地不重视,管理责任意识淡薄 | 第39-41页 |
| 4.3 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不到位 | 第41-44页 |
| 4.3.1 《水利法》相关规定 | 第41-43页 |
| 4.3.2 《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 | 第43-44页 |
| 第5章 解决农田水利用地荒废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4-51页 |
| 5.1 明确政府主体责任 | 第44-47页 |
| 5.1.1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落实管护人员 | 第44-45页 |
| 5.1.2 发展集约经营,进行土地开发整理 | 第45页 |
| 5.1.3 恢复水利设施原有功能 | 第45-46页 |
| 5.1.4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 第46页 |
| 5.1.5 加强水利建设规划,做好水利普查 | 第46-47页 |
| 5.1.6 建立用水收费制 | 第47页 |
| 5.2 利益相关的农户的责任 | 第47-48页 |
| 5.2.1 建立用水协会,提倡高效灌溉 | 第48页 |
| 5.2.2 增强管理维护意识 | 第48页 |
| 5.3 法律法规的宣传及执行 | 第48-51页 |
| 5.3.1 普法宣传教育 | 第49页 |
| 5.3.2 加大监管审查力度 | 第49页 |
| 5.3.3 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确权登记 | 第49-51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附录1 | 第59-60页 |
| 附录2 | 第60-62页 |
| 卷内备考表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