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背景下的佛教景区规划--以朝阳市凤凰山佛教景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2-16页 |
1.2.1 佛教空间研究评析 | 第12-13页 |
1.2.2 佛教景区研究评析 | 第13-14页 |
1.2.3 现代旅游研究评析 | 第14-15页 |
1.2.4 朝阳凤凰山研究评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特色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佛教景区规划相关理论 | 第20-29页 |
2.1 佛教文化与佛教旅游 | 第20-25页 |
2.1.1 佛教基本理论 | 第20-22页 |
2.1.2 佛教文化的传播者 | 第22-23页 |
2.1.3 佛教文化的传播方式 | 第23-24页 |
2.1.4 佛教旅游兴盛原因 | 第24-25页 |
2.2 景区的定义与分类 | 第25-26页 |
2.2.1 景区定义 | 第25页 |
2.2.2 景区分类 | 第25-26页 |
2.3 景区规划思想与理论基础 | 第26-28页 |
2.3.1 传统景区规划思想 | 第26-27页 |
2.3.2 景区规划理论基础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佛教景区规划特征分析 | 第29-43页 |
3.1 一般景区规划方法 | 第29-31页 |
3.1.1 景区空间布局 | 第29-30页 |
3.1.2 景区内部游线设计 | 第30-31页 |
3.1.3 路网设计 | 第31页 |
3.2 佛教景区与一般景区的差异 | 第31-32页 |
3.3 佛教景区规划原则 | 第32-33页 |
3.4 景区佛教文化的应用与打造 | 第33-35页 |
3.4.1 佛教文化与景区的关系 | 第33页 |
3.4.2 景区佛教文化的表现形式 | 第33-34页 |
3.4.3 文化元素在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3.5 国内佛教景区案例 | 第35-39页 |
3.5.1 法门寺文化景区 | 第35-38页 |
3.5.2 普陀山风景区 | 第38-39页 |
3.6 佛教景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9-41页 |
3.6.1 佛教景区发展现状 | 第39-40页 |
3.6.2 政策方面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3.6.3 规划方面存在问题 | 第41页 |
3.7 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现代旅游背景下的佛教景区规划 | 第43-57页 |
4.1 现代旅游理论 | 第43-50页 |
4.1.1 现代旅游产生与发展 | 第43-44页 |
4.1.2 现代旅游的特点 | 第44页 |
4.1.3 现代旅游心理特征 | 第44-45页 |
4.1.4 现代旅游行为模式 | 第45页 |
4.1.5 现代旅游动机 | 第45-48页 |
4.1.6 现代旅游产业 | 第48-50页 |
4.2 基于现代旅游的景区规划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4.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50页 |
4.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50-51页 |
4.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51页 |
4.3 基于现代旅游的佛教景区规划原则 | 第51页 |
4.4 现代旅游对佛教景区的影响 | 第51-54页 |
4.4.1 旅游政策对佛教景区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2 旅游趋势对佛教景区的影响 | 第52-54页 |
4.5 现代旅游背景下佛教景区规划的改变 | 第54-55页 |
4.5.1 规划重点改变 | 第54页 |
4.5.2 功能分区改变 | 第54页 |
4.5.3 建筑布局改变 | 第54页 |
4.5.4 宗教氛围改变 | 第54-55页 |
4.5.5 游客规模改变 | 第55页 |
4.5.6 旅游动机改变 | 第55页 |
4.6 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现代旅游背景下凤凰山佛教景区规划 | 第57-88页 |
5.1 朝阳凤凰山概况 | 第57-60页 |
5.1.1 山地佛教景区起源——山岳崇拜 | 第57页 |
5.1.2 区位概况 | 第57-58页 |
5.1.3 规划范围的确定 | 第58-59页 |
5.1.4 地形地貌 | 第59-60页 |
5.1.5 山水格局 | 第60页 |
5.2 凤凰山佛教景区旅游资源 | 第60-66页 |
5.2.1 凤凰山佛教景区历史渊源 | 第60-61页 |
5.2.2 佛教景区自然旅游资源 | 第61-62页 |
5.2.3 佛教景区人文旅游资源 | 第62-63页 |
5.2.4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5.2.5 资源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64-66页 |
5.3 凤凰山佛家景区旅游开发分析 | 第66-70页 |
5.4 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 第70-77页 |
5.4.1 凤凰山风景区旅游市场研究 | 第70-72页 |
5.4.2 凤凰山旅游景区旅游市场定位 | 第72-74页 |
5.4.3 潜在客源市场预测 | 第74-76页 |
5.4.4 专题旅游市场潜力预测 | 第76-77页 |
5.4.5 环境容量测算 | 第77页 |
5.5 凤凰山佛教景区规划原则 | 第77-78页 |
5.6 凤凰山佛教景区结构和分区 | 第78-82页 |
5.6.1 山地型景区空间布局 | 第78页 |
5.6.2 空间管制规划 | 第78-80页 |
5.6.3 总体布局 | 第80页 |
5.6.4 功能分区 | 第80-82页 |
5.7 凤凰山佛教景区道路规划 | 第82-83页 |
5.8 凤凰山佛教景区产业及活动规划 | 第83-85页 |
5.9 佛文化主题园区规划设计 | 第85-87页 |
5.9.1 总体规划结构 | 第85页 |
5.9.2 功能分区 | 第85-86页 |
5.9.3 道路规划 | 第86-87页 |
5.10 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