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7页 |
1.1 昆虫病原真菌蛋白酶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1.1 昆虫病原真菌蛋白酶的种类 | 第8-9页 |
1.1.2 Pr1蛋白酶的作用 | 第9-10页 |
1.1.3 Pr1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10页 |
1.1.4 毒力关键酶Pr1蛋白酶基因 | 第10-11页 |
1.2 荧光定量PCR作用原理及应用 | 第11-13页 |
1.2.1 荧光定量PCR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荧光定量PCR作用原理 | 第12页 |
1.2.3 荧光定量PCR的定量方法 | 第12页 |
1.2.4 荧光定量PCR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昆虫血细胞凋亡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1 淋巴免疫概述 | 第13页 |
1.3.2 细胞凋亡的概述 | 第13-14页 |
1.3.3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4页 |
2.1 供试菌株 | 第17页 |
2.2 供试昆虫 | 第17页 |
2.3 毒力测定 | 第17-18页 |
2.3.1 仪器设备 | 第17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2.4 Pr1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18-19页 |
2.4.1 仪器与药品 | 第18页 |
2.4.2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2.5 Pr1蛋白酶基因表达量测定 | 第19-23页 |
2.5.1 仪器与药品 | 第19-20页 |
2.5.2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2.5.2.1 玫烟色棒束孢的总R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2.5.2.2 总RNA样品的质量检测和定量 | 第21页 |
2.5.2.3 反转录反应 | 第21页 |
2.5.2.4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第21-22页 |
2.5.2.5 荧光定量反应体系和条件 | 第22页 |
2.5.2.6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5.2.7 蛋白酶Pr1酶活力、基因表达量与毒力的关系 | 第22-23页 |
2.6 Pf904菌株对小菜蛾幼虫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23-24页 |
2.6.1 仪器与药品 | 第23页 |
2.6.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3.1 玫烟色棒束孢和球孢白僵菌对试虫的致病率 | 第24-26页 |
3.1.1 桃蚜和小菜蛾幼虫的感病症状 | 第24页 |
3.1.2 玫烟色棒束孢及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致病力 | 第24-25页 |
3.1.3 玫烟色棒束孢Pf904对小菜蛾幼虫的致病力 | 第25-26页 |
3.2 不同供试菌株Pr1酶活力 | 第26-27页 |
3.3 Pr1蛋白酶基因表达量 | 第27-29页 |
3.3.1 玫烟色棒束孢及球孢白僵菌的总RNA电泳图 | 第27页 |
3.3.2 提取的RNA浓度与纯度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3.3.3 玫烟色棒束孢不同菌株Pr1蛋白酶表达量 | 第28-29页 |
3.4 供试菌株的致病力、Pr1酶活力及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1页 |
3.4.1 玫烟色棒束孢及球孢白僵菌的Pr1酶活力与毒力的相关性 | 第29页 |
3.4.2 蛋白酶Pr1酶活力、基因表达量与毒力的关系 | 第29-31页 |
3.5 Pf904菌株对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1-35页 |
3.5.1 正常的小菜蛾幼虫的血细胞 | 第31-32页 |
3.5.2 接菌后小菜蛾幼虫的血细胞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Abstract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