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汉初以前法律文献中故意与过失的沿革 | 第17-24页 |
2.1 故意与过失溯源 | 第17-21页 |
2.2 秦及汉初法律文献中故意与过失內容概述 | 第21-24页 |
第3章 秦及汉初法律文献中的故意与过失举例 | 第24-55页 |
3.1 对认识因素的强调——“弗知”与“见知” | 第24-37页 |
3.1.1 单纯的“弗知” | 第25-28页 |
3.1.2 负有责任的“弗知” | 第28-30页 |
3.1.3 见知不举与见知共犯 | 第30-37页 |
3.2 告发中的过失与故意考察——告不审、诬告与告盗加赃 | 第37-44页 |
3.2.1 告发中的过失犯罪——告不审 | 第37-40页 |
3.2.2 告发中的故意犯罪——诬告与告盗加赃 | 第40-44页 |
3.3 官吏鞠狱中的过失与故意考察——失刑、不直与纵囚 | 第44-52页 |
3.3.1 官吏鞠狱中的过失犯罪——失刑罪 | 第44-47页 |
3.3.2 官吏鞠狱中的故意犯罪——不直与纵囚 | 第47-52页 |
3.4 秦汉律令中的其他过失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A“连坐”材料汇总表 | 第62-66页 |
附录B 阙疑材料汇总表 | 第66-70页 |
附录C 相关理论简图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