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对策研究--以湖北大学生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调查 | 第19-39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诚信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2 大学生诚信的内涵 | 第20页 |
2.1.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 大学生诚信缺失调查设计 | 第21-22页 |
2.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21页 |
2.2.2 调查方法的运用 | 第21-22页 |
2.2.3 调查数据统计说明 | 第22页 |
2.3 大学生诚信缺失调查结果 | 第22-39页 |
2.3.1 学业诚信缺失 | 第23-26页 |
2.3.2 生活诚信缺失 | 第26-29页 |
2.3.3 经济诚信缺失 | 第29-33页 |
2.3.4 政治诚信缺失 | 第33-35页 |
2.3.5 就业诚信缺失 | 第35-39页 |
第3章 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 第39-48页 |
3.1 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39-42页 |
3.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39-41页 |
3.1.2 学校环境的影响 | 第41页 |
3.1.3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4 朋辈群体的影响 | 第42页 |
3.2 诚信教育的缺陷 | 第42-44页 |
3.2.1 诚信育人观念的偏差 | 第43页 |
3.2.2 诚信教育实效性不强 | 第43-44页 |
3.3 大学生诚信品质不高 | 第44-46页 |
3.3.1 诚信认识不足 | 第44页 |
3.3.2 负性情感干扰 | 第44-45页 |
3.3.3 诚信信念不坚定 | 第45页 |
3.3.4 诚信意志薄弱 | 第45-46页 |
3.4 相关制度的障碍 | 第46-48页 |
3.4.1 制度的不健全 | 第46页 |
3.4.2 制度执行不严 | 第46-48页 |
第4章 提高当今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对策 | 第48-62页 |
4.1 营造优良的诚信环境 | 第48-52页 |
4.1.1 提高社会整体诚信的水平 | 第48-50页 |
4.1.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 | 第50页 |
4.1.3 重视家庭诚信的基础作用 | 第50-52页 |
4.1.4 加强朋辈诚信的积极影响 | 第52页 |
4.2 改善诚信教育模式 | 第52-56页 |
4.2.1 拓展诚信教育的途径 | 第52-54页 |
4.2.2 丰富诚信教育的内容 | 第54-55页 |
4.2.3 改进诚信教育的方法 | 第55-56页 |
4.3 积极培育大学生诚信品质 | 第56-58页 |
4.3.1 增加大学生的诚信认识 | 第56-57页 |
4.3.2 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修养 | 第57页 |
4.3.3 磨炼大学生的诚信意志 | 第57-58页 |
4.4 完善诚信管理制度 | 第58-62页 |
4.4.1 完善诚信征信机制 | 第58-59页 |
4.4.2 实施诚信档案管理 | 第59页 |
4.4.3 构建诚信评价体系 | 第59-60页 |
4.4.4 完善诚信奖惩机制 | 第60-61页 |
4.4.5 改善诚信监督机制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